2016年1月11日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世界文化藝術節,今次的主題是瑰藝十載,為期一個月。我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看了一齣甚有感受的作品,唏噓不已。
成長足印
購票入場看《緣移戲劇班》(Circle Mirror Transformation)的原因是演員,僅看演出陣容, 絕對是票房保證。回想當天,三百多觀眾與演員一起上的兩小時戲劇課,實在獲益良多。一本關於戲劇的書曾這樣形容:戲劇是將生活裏的片段,置於顯微鏡下,透過舞台仔細呈現生活的每個部分,讓觀眾對生命有所感悟,思考自己的人生。聽來頗說教,不過,倘若人能感激遇上的每個人和每件事,人若能珍惜每段經歷及每份情感,握緊分秒,細味其中,那生命不僅豐裕,生活更是精采。的確,劇場內盡是戲劇課,只需全情投入,生命的旅途上,不會白過一刻。
《緣》劇是美國年輕女劇作家安妮.貝克(Annie Baker)的作品,她通過六節認識自己的戲劇課,將感情上的無奈及失控過程,透過夫婦(李鎮洲與馮衛衡)、男女(辛偉強與張雅麗)關係展現眼前,並使觀眾見證少女(江浩然)在成長階段中的迷失及困惑。我常問,為何人總在流逝的歲月中,才發現成長的足印。
戲裏戲外
坐在劇院內,隨着戲的後半段,看到課堂上的Lauren(江浩然飾)脫掉繃緊的肢體,走出自卑的陰霾,逐步與人建立信任,樂意跟人分享,勇於表達等轉變,教我最感動,因為戲劇本是一門叫你開放自己,聆聽內在自我異常艱難的學問。目下的城市人,忙工作、忙應酬,每每步伐匆匆,忽略周邊的好人與美事,沒有善待自己的情緒,了解真正的自己。編劇來自美國,題材看似偏鋒,卻極貼近刻下為口奔馳的香港人,尤其是需要自我增值的上班族。要進修嘛,大概只選對工作或健康具高回報的課程,如MBA、語言、運動……戲劇嘛,肯定靠邊站。不過,一群被迫好學的上班族,往往在課程完結前或後,都會出現好幾對情侶或夫婦。因而編劇設定的場景,仍會惹起不少人共鳴,說不定勾起昔日回憶。課堂內,大夥人體驗着一種從陌生至深交的階段,假如缺少了信任或投入,很難會發展成如家人般的親密,要成愛侶,更是容易。課堂內,有很多掏心掏肺的自我探索,遂流露了最真摯動人的情感,於是有婦之夫James愛上單身女子Therese不難理解,然而,現實充滿太多「有緣無分」與「有分無緣」的錯置,即使女未嫁,男卻已婚,這段未開始已告終的戀愛情節,也許,有人會為此可惜;也許,亦有人會氣結。於是編劇亦特別為此留下註腳,提醒創作人及觀眾要「聽從劇本中的『停頓』和『沉默』……」因為生命中那份無奈與無常正不經意地游弋於戲裏戲外。
劇院內,這堂戲劇課,使我再次回到初衷,卸下偽裝,褪掉戒心,全心全意忠於自己的感覺,當我在反省生活的同時,更享受生命中的蛻變,人亦輕盈了。
圖片:Wing Hei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追夢「花生村」聖塔羅莎 |
上一篇: | 世界級大鄉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