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
《午睡》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藝術總監陳炳釗30年前的作品,放於2016年的大會堂公演,沒有過時,更值刻下年輕一輩細嚼香港七十年代的況味。經歷火紅年代的中年人,看罷《午睡》後,會認清香港現狀嗎?會為香港前途加上註腳嗎?倘若今天的你仍選擇假裝沉睡,那香港孰悲?還孰喜?
2014年的雨傘運動,觸發導演兼文本創作陳炳釗重寫《午睡》,場刊中他寫着「使時間重新有生氣,讓敍事變得有意義」。的確,《午》劇在敍事部分,惹起懸念,予我極大好感。清脆的畫外音,語調鏗鏘,牽引觀眾追尋劇中人物徐燕香的蹤跡。細想後,徐燕香與我這輩亦有關聯;她從歷史裏逐步走來,見證了香港不同年代的興衰。
打不死吃得開
昔日香港,一個名不經傳的小漁港,晉身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再演變成今天的國際金融中心。當中,展現了上一代在獅子山下的香港人,「打不死、吃得開、懂走位」的特性。徐燕香的生命,緊貼香港的進步與繁華,原來每個年代,總是有跡可尋。徐燕香一生,體現舊日香港人的奮發和堅毅,而香港的生命力,就是從徐燕香的足跡一直延展下去。不過,現今港人的前路卻只見霧霾、缺乏去向⋯⋯也許世道衰落,總有先兆吧!
此劇圍繞兄弟倆(朱栢康及梁天尺飾演的昊和曦)如何面對七十年代學運的歷史及重整生命。我對這段學運歷史印象不深,不清楚其脈絡走向,但對「火紅年代」有着莫名的仰慕。香港人以獨特的身份,先後對英國和中國政府存有抗爭或依戀;劇中各人經歷了七八十年代香港史上,文化璀璨的一刻,如新浪潮電影興盛、電視節目轉型、雜誌百花齊放⋯⋯凡此種種,我無法體驗,只好自嗟。然而,面對現今香港,從互聯網引發出來的創造及破壞力,着實使整個千禧年代閃閃生輝,熱鬧情況,也許可與舊日香港媲美。
不公義無邏輯
港人那顆火紅色的心,循着時光,經歷七八十年代出現的國粹派、社會派、托派;爭拗不休的馬列毛、反資反殖、保衞釣魚島⋯⋯社會在派別此消彼長,口號叫喊不停的狀況下,香港前途已迫在眉睫;九十年代回歸,人心惶惶,香港已風光不再;直至千禧後,一場反國教、雨傘運動,使人再次細味昔日港人的熱情,思索今天年輕人躁動的根源。劇院內,除了找回逝去的記憶,重拾那股觸動情懷的味道,你會否將之與香港此刻的荒誕荒謬事,互相觀照?今天,在這躁動的年代裏,年輕人動彈不得,只可持續接受不公義、無邏輯的考驗,這種無力和無助感,能否掀起你我心底裏的動能?其實,香港接連出現的荒誕事件及過去的歷史,足已為本地的編劇,提供養分,撰寫多個可歌可泣的本土故事。既然,陳炳釗能重提三十年前那股單純的寫作動機,我深信他亦可喚醒佯裝午睡的劇作家,對我城存希望的創作者,揭示社會上各個政客、商賈、藝人、同路人的面目。
面對香港當下的境況,我們仍能安心在午睡中尋夢?還是如劇中人般,在清醒夢中醒來,繼續走自己的人生路。發一趟清醒夢,也許可讓你認識自己的過去,然後棄掉荒唐、拋去嬉戲,不再混沌迷失。我沒有午睡的習慣,但我喜歡劇中對清醒夢的解釋,因為夢醒後,使我感到香港仍具生命力,港人仍可奮發求存。
圖片:張志偉
撰文:梁慧珍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