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6日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多媒體新動力,將《小津風景》「放」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公映」。多媒體於劇場並非新鮮事,早於多年前,已在歐美多地實驗和實踐,加拿大的Robert Lepage或美國The Wooster Group都享負盛名。
創作人通過機械性或現場感的影像,傳遞情感訊息、反思主題、解構現象等,刺激觀眾眼球和腦筋。今番看本地的多媒體製作,製作人想已達成向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致敬的願望。但觀眾或許想看到更多香港味,更多一點香港想像。
環境變遷百般滋味
演出以小津為主軸,說的當然與他有關,不管是他本人,還是其電影作品。然後,特意用小津的電影《晚春》為藍本,放諸今日香港,側寫一個發生在影樓的家庭倫理之情,加進一些新媒體技法—現場拍攝、即場剪接。就這種效果的意圖,令我狐疑,銀幕上的演員與舞台劇演員雖以同等方式鑽研、揣摩角色,但面對兩類不同的媒體,普羅觀眾如何區分兩者的差別,要怎樣理解當中的異同。
舞台上只得客廳一個場景,左右分作影樓和客廳,既是周平的家,也是其舊日工作的地方,跟往昔「前舖後居」的老香港呼應。而昔日的香港景致,則通過從高處垂吊下來的熒幕播放出來,使人緬懷。劇中人周平(吳偉碩飾)與周紀玲(蔡運華飾)父女倆在客廳中閒談、對飲、剝橙等。
生活情境中,對話和舉措間,流露着現代人的疏離感,卻盡是關切之情。多段昔日香港影像,使觀眾喚回睦鄰友愛、父慈子孝的社會狀況,洗滌心靈,重拾暖意舒坦。今天的香港人,隨着時代進步,環境變遷,人們彼此間的關係,早現隔閡,現在百般滋味,甘苦自知。戲劇不僅伴人飛越未來,亦助你回顧自身的情感歷史,甚至打開了藏在社會間那個潘朵拉的盒子。
「接枝法」成功一半
編導楊振業將周平家的父女情和小津對電影、家庭倫理的執着,兩者之間溝通的載體,通過攝影機串連起來,使兩個獨立情節平行展開,這做法十分聰明。兩個場面透過攝影機的共同參與,被聯結在一起,服膺了電影的蒙太奇。在舞台上,這一平行的展開,在時間維度上與共時性互相符合,運用錄像強化兩者的關聯性,不過,這種「接枝法」只成功了一半,熒幕懸空,舞台場景橫亙,觀眾既要在鏡頭下,理解周平父女的情感,亦要兼顧兩人在舞台上的節奏;由於小津的事迹跡豐饒,透過說書,輔以形體、錄像等形式展現其複雜及多樣性,以戲劇方式來處理空間跟周平一家的單獨情節,兩者之間的關係迥然不同,着實是挑戰觀眾的能耐。
走出劇場,你會知道一些關於小津的生平、小津電影世界的皮毛,也許印象有點模糊,而且這些資訊,在報章、雜誌、互聯網上隨手拈來;同樣地,若說,主題是香港,那你會更失望,今天的香港,早已失卻其獅子山下的精神,現在我們只能在劇場內,追悔悼念!
撰文 : 梁慧珍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