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1日
現存大部分公開試和學校考試的評分方法都有以下模式:一、要求學生一步一步作答,把每一個計算或思考步驟都寫清楚,再逐個步驟分別評分;二、當某一步計算或論證犯錯,受其影響的步驟也理所當然地被視為犯錯;三、如果學生把很多步驟忽略,直接寫下正確答案,也會因為每個步驟分別評分的方法而損失大部分分數。在香港或大部分東亞地區的公開試中,對每個步驟如何評分有很嚴格的規定,學生幾乎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
有趣的是,以上評分方法和國際物理和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評分習慣非常不一樣。一、在國際競賽中重要的是能寫下正確答案,尋找答案的過程並沒有嚴格限制,也不太注重要每一個步驟分別評分。二、當學生答案不正確時,評分者會檢查計算的每一個步驟,尋找出錯的地方。三、學生只會在錯誤的步驟損失分數,受其影響的步驟只要不犯別的錯誤,也不會被扣掉分數。
不同教育理念
譬如說從步驟A得出的正確答案是A=5,但學生犯錯,得出A = 4。之後學生有正確的公式B = 10A 算出B = 40。在一般考試中,這是一個錯誤答案,因而得到零分。但在國際競賽中,學生用的是正確計算方法,所以不會再扣分數。因為A=4的錯誤,已在上一部分被扣除分數。
這兩種評分模式事實上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在一般學校的學習中,經常強調的是教學過程的重要性,學生的學習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習技能,答案正確與否,反映的是學生有沒有掌握到正確的技巧。但在國際競賽中更注重的是答案,得出答案的過程並不重要,尤其沒有所謂標準的解題過程。只有當你答錯時,評分者才會回頭看錯誤在哪個步驟出現。國際比賽實際上更能反映我們現實世界的工作競爭情況。
終生學習能力
注重學習過程或技巧是現代教育一個重要理念。認為只要掌握了好的學習技巧,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些技巧學習不同的事物,培養「終生學習」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答案本身。
可是當我們把這理念過分放大,把學習的重點都放在過程上,尤其所謂的「標準」學習步驟,問題就來了:我們訓練的學生只懂規矩地按照既定的步驟,一步一步走。他們不理會目標(結果)成敗,也不願意越雷池半步,因為會被視為沒有學到「正確」的技巧。
重新審視模式
當他們畢業,投入工作崗位時,便會發現困難重重,因為沒有清楚的指引讓他們學會如何工作,也沒有習慣以工作成果判斷表現的賞罰模式。他們會不滿:「為何我們會受罰,這是誰的錯誤?」
我想這是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我們相信的考試模式和學習理念的時候了。
撰文:吳大琪教授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可投稿「校長開壇」、「老師陣地」,文章約為800字;學生可投稿「貼堂」、「學生樂園」,畫作需要撰寫100字介紹,而文章約為8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公園與涼亭 |
上一篇: | 澳洲攝影學生 以照片推動人權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