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3日
12月9日、10日,由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科學園及教育局合辦的STEM高峰會及展覽,吸引了來自美國、英國、丹麥、以色列、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及台灣等不同地區的STEM政策制定者、研究及執行人員和香港本地STEM教育界作了深入的交流。
從交流可見,香港有一方面明顯落後其他地區……
不同地區的講者,對他們當地的STEM願景和政策,均有不同描述,譬如說日本的代表,就強調了日本STEM教育對未來人類和機械人共存社會的準備工作。中國的代表,描述了他們《未來科學大獎》的設立和希望由此引致社會大眾對科學的支持及推動。不過,各地代表均異口同聲強調的是要推動STEM,必須有政府、學界和科技企業的緊密合作。因為STEM描述的,是一個大方向,強調的是未來數十年人類將進入由科技主導的社會。
香港落後於人
在這一大方向下,每一個地區國家會有不同的主力發展方向。譬如說,生物科技、大數據、電腦訊息技術應用等都是STEM的大課題, 香港的科技企業,現時可能集中於訊息技術的發展。對每一個國家地區來說,主力發展方向應由政府、教育界及科技企業界共同設定。
在這一方面,香港明顯落後其他地區國家, 雖然政府、學界和科技企業均強調STEM的重要性,但明顯地三者缺乏合作方向,政府注重的,主要是增加投放到學校學習STEM的資源。學界對STEM的理解,主要為學習一些比較新創的科技產品如無人機、3D打印應用程式等的基本原理或應用。缺乏前瞻性的整體方向,也許反映的是香港整體社會的滯後發展情況吧!
鼓勵大膽嘗試
另一個各代表也異口同聲地強調的是STEM教育的重點不是知識,而是鼓勵學生的科學思考、動手解難能力及創造性。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害怕失敗,強調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反映的是STEM本身並不是一個已發展成熟的項目,它強調的是未來科技社會對我們的挑戰。如果我們不能成功面對這一挑戰,將會在世界舞台上成為輸家。要培育下一代人才成功面對這一挑戰,是STEM教育的重要目的。從這意義上說,STEM教育要針對的正是香港教育最廣被批評的弱點。香港教育注重考試,強調標準答案,不鼓勵學生嘗試不同學習方法,害怕失敗。這些問題都是STEM要針對解決的問題。
香港的教育制度,習慣在學習「硬件」上下功夫,如何讓學生放開自我,鼓勵他們發揮創造性,是我們教育制度不太擅長處理的問題。一個我們經常聽到的說法是香港學生考試競爭壓力太大,令學生無法去發展自己的興趣,這也是亞洲國家的共同現象。也許STEM教育提供的是我們一個機遇,讓我們嘗試去改善我們的教育制度,讓我們的下一代能真正發揮自己,在世界舞台上佔一席位。
撰文:吳大琪教授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生樂園」,每篇文章約為7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