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
我看過一部小說,鍾阿城的《孩子王》。小說描寫中國文革時期農村的一位教師,在那資源匱乏的年代,基本教學工具如課本都缺乏,人力資源亦不足。整條村子就只有一位來自城市的老師。面對年齡不一的學生,老師根本無法分班教學,惟有把所有孩子聚集在同一個課堂,教授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加上唱遊、集體遊戲等。老師的職責除了教學之外,還得讓孩子信服,領導他們安排生活上大小事宜。村民稱呼老師為「孩子王」,因為對孩子和父母來說,老師就是能帶領孩子理解農村生活以外世界的「王」。
二十世紀較發達地區的教育如香港,由於資源充沛,能提供更多受過有系統培訓的教師,同時教學資源亦相對地較為豐富,因此在教學上,可作更精細的分工。在學校的體制內,有校長和不同科目主任,管理校內大小事宜,亦有不同科目老師,教導不同年級學生不同科目知識。在電腦和互聯網仍未發達的年代,「知識」就成了下一代攀升成功階梯最重要的資源。而「好」老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生動活潑地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傳授予下一代。在教育分工化的年代,老師不再是帶領孩子認識世界的「孩子王」,而是教育工作團隊的一員,只是負責培育整體學生發展的一小部分。
學生缺乏學習動力
香港是二十世紀普及教育工程成功的例子,我們有高質素的教師團隊,擅長按步驟教導學生知識。我們學生的平均認知能力極高,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等世界性的學生能力測驗中經常名列前茅。不過PISA亦反映出香港學生在非認知能力方面不足,例如缺乏學習動力,不知道自己的學習興趣。這顯示我們的教育分工化制度,傾向強迫學生學習,沒有照顧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正正是本港教育需要面對的問題。
究竟二十一世紀老師需要什麼能力,是當代教育界一個重要議題。其中一個共通的想法,是在電腦和互聯網發達的二十一世紀,「知識」不再是最難以取得的資源;因此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傳授予下一代,不再是老師最重要的工作。取而代之,引導學生建立學習興趣,利用互聯網和其他社會資源取得知識以發展潛能,讓他們在自己感興趣學習領域上取得成就,才是二十一世紀老師的工作目標。
不過要實行這新教育目標並不容易,二十世紀跟二十一世紀教育理念相距甚遠。要實行二十一世紀教育理念,現行教育制度,課程和老師培訓上都要實施改革。譬如說,要鼓勵學生尋找學習興趣、發展潛能,在自己感興趣領域上發展取得成就,就需要更靈活的新教育制度。現行教育課程和考試制度的優點是規範和公平,它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相同的學習經歷和評核。不過就是太「單一化」,沒有照顧學生不同的興趣和學習差異。換句話說,它不鼓勵「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大概是二十一世紀老師工作理念最簡單的概括。從這方向看,二十一世紀老師的工作目標和鍾阿城小說中的老師責任並無大異。兩者都要求老師照顧學生的整體發展,而非只是教育工作團隊一員,只負責培育學生發展的一小部分。
經驗累積培訓師資
鍾阿城小說中老師是負責帶領小孩理解農村以外世界的「孩子王」。二十一世紀老師要引導學生在自己感興趣學習領域上取得成就。兩者都需要老師對學生個人能力、興趣和性格等有所了解,才能引領學生。不過二十一世紀老師還需要擁有極強的靈活性和跨學科知識和能力,才能讓學生服氣,引領他們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中學習知識,發展獨特能力,成為新一代引領學生的「孩子王」。
如何落實二十一世紀教育的理念,是當代教育界的大挑戰。目前實際教學和培訓師資成功經驗不多,需要大量傑出的大學學者和中小學教師參與設計和嘗試新課程和教學法,通過經驗累積和研究,才能發展出可靠的培訓新一代學生課程和培訓師資方法。這是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資優教育學苑其中一個新課程發展方向。
撰文: 吳大琪教授_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生樂園」,每篇文章約為7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超班基礎課程 直入Warwick校門 |
上一篇: | 麻醉科醫生前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