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9月6日

盧安迪 自由的國度

思考中文科課程和評核

教育局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早前提出一系列關於香港中小學課程的改善建議,並展開諮詢。專責小組的主席陳黃麗娟博士是我讀中學時的校長,我很開心看到她退而不休,繼續為香港的教育事業出力。

熟悉本欄的讀者或會知道,我心目中的最理想情況是沒有任何課程得到官方背書,並有各種非政府機構辦理的課程供學校、家長和學生選擇。但在教育局的角色和香港中學文憑試的地位在可見將來都不會改變的現實情況下,我仍會盡力為改善這套制度而分享意見,正如假若有朝一日,文憑試變成跟IB、AP等等一樣屬民營性質,我也會繼續思考如何改善它。

今日,我會探討諮詢文件中關於中國語文科的部分。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和讓他們有更多時間掌握其他學問,諮詢文件提出削減中文科的考試卷數及/或校本評核,並指會探索公開試的聆聽、說話部分可否修訂或減少。同時,文件也提出讓學生盡早和更多地學習文學作品和文言經典。以我理解,這些提議都是吸納了一些我很尊敬的教育、文化工作者(例如楊興安先生)的意見。

關於應否通過削減聆聽、說話考試來騰出學習時間的問題,我記得我讀中學時,花在準備聆聽、說話卷的課時是遠少於準備其他試卷和進行校本評核的課時,而自己做功課的時間分布也是如此。固然,我的中學的學業水平高於平均,但按常理推斷,不同語文水平的同學,在「讀寫」方面的差距應該大於在「聽說」方面的差距,所以學業水平較低的學校,花在準備聆聽、說話考試的時間比例應該只會更少。所以,削減聆聽、說話考試未必是騰出時間的最有效方法。

聽說評核仍有價值

儘管絕大多數香港學生都是以粵語為母語,都懂得聽和說粵語,但不同環境、場合和群體說的粵語仍有相當分別,所以聆聽、說話的鍛煉和評核仍有其需要。就像很多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說的英語文法都是不正規的。美國學者Thomas Sowell在Black Rednecks and White Liberals一書中就考證了英國平民窟的英語形式如何傳到美國貧民窟,並形成兩者的居民向上流動的一大障礙。雖然美國的一些公開試似乎沒有這麼多說話評核,但美國學校平時課堂上已有很多讓學生發言、作報告的機會,對說話能力十分重視。

另外,有說法指饒選堂先生、查良鏞先生的國學水平有目共睹,但他們卻未必擅長香港的口試,由此可見此制度之不妥。這個論點為我帶來了不少思考,但我仍不太認同。

事實上,上述說法可以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指饒先生、查先生最熟練的漢語種類不是粵語,我們不應要求所有學生應考粵語口試,以此評定中文水平。但即使撇開香港的公開試應否以香港社會的主流語言進行的問題,退一步說,我們也可考慮容許考生申請以普通話進行聆聽和說話考試。原則上,假如讓少數特例影響絕大多數考生的處理方式,並不是符合比例的做法。

但上述關於饒先生、查先生的說法還有另一個可能意思,就是即使說他們最熟悉的語言,他們也不是特別伶牙俐齒。無論如何,中國歷史上的韓非、揚雄則是更典型的寫作長於說話的例子。固然,他們的說話能力無阻他們成為偉大的文人,但這不代表說話能力不是語文水平的其中一個元素。

打個比喻,足球員施丹的速度不是很快,但由於他的技術實在太出色,彌補了速度方面的不足,所以仍然成為球王。但這不代表速度不是球員實力的一個元素;假如施丹的速度更快,他會更加厲害。同樣道理,假如韓非、揚雄來考文憑試中文科,他們在讀、寫、聽方面的頂尖表現會彌補說話環節的缺陷,滙總後仍會取得很好的成績,同時個別試卷的成績則反映其強項和弱項所在,甚為合理。

教材選擇應分散化

至於諮詢文件的第二個提議──加強古文經典的學習,我只想簡單表述一點。我固然支持學習古文,但我不太認同由教育局指定學習材料(或至少對某些材料賦予官方背書的特殊性)的做法。可能有兩篇文章本身的文化價值差不多,但由於帶有某程度偶然性的官方選擇,到頭來香港一整代人都很熟悉其中一篇、不熟悉另一篇,這並不是最健康的情況。

例如現時的其中一篇指定教材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這篇文章沒有問題,但為什麼一定要讀《廉頗藺相如列傳》,而不是《滑稽列傳》呢?如果容許並鼓勵每間學校在選擇教材方面行使更大自由度,可能有些學校會讀《廉頗藺相如列傳》,有些讀《滑稽列傳》,有些讀《高祖本紀》,有些讀《越王勾踐世家》。於是社會上對各篇的認知程度的分布,會較符合文章本身價值的分布,這樣會更有利於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最後,既然談起《高祖本紀》,容我趁這個機會分享我早前寫的關於劉邦的一首詩,以響應當局推廣古文的精神:「公卿已死道淪亡,豎子成名別有方。猥瑣六旬贏世界,忸怩三讓竊天綱。分羹那計親生父,賜醢終殊異姓王。酣立高台大風起,暮年歌賦是蒼涼。」

盧安迪  史丹福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生

 

(編者按:盧安迪著作《自由的國度2──STEM教育與美國》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