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11日

區玉輝 商管啟示

【30天免費閱讀】以知識累積及傳播驅動創新經濟

4月底舉辦的日內瓦發明展,香港一眾大學及機構熱烈參展,單一地區就在全世界40多個國家佔四份之一強, 要知道參賽費用是兩萬元,在千多項參賽品中佔了293項,參加意欲不可為謂不熱烈,奪得破紀錄的獎項。其中城大取得了36獎項,數量上稱冠。參賽者並不只是在數量上成功,餘下各校亦在多個特別大獎上取得空前好成績,突破性發明受嘉許,譬如理大及中大就以一種能治療各種肥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首創新藥,獲得國際發明聯盟協會(IFIA)獎,可喜可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指出,政府正全力發展具優勢及策略意義的產業;而香港正在推動創新驅動型經濟,筆者認為此行的碩果可能反映香港正在扭轉創新產業空洞化的狀況,向創新驅動型經濟邁出步伐。

三大原則引領發展

創新驅動型經濟建立在「創造性破壞」的概念上,顧名思義,它指不斷的創新舊有特技落後,新的公司與舊有的競爭,失敗的就要退場,而新工作會代替現在的工作及活動。 據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德所講,「創新」模式發展背負着資本主義前進,不斷更新產業,但同時帶來不確定性,必須悉心管理以減少動盪,否則令人及企業會因恐懼衝擊而對抗改變。 之前的文章提到創新驅動型經濟有它的3個原則:

1. 創新的累積及知識的傳播是經濟成長的關鍵;
2. 創新的出現依賴回報及知識產權的保護;
3. 新創科技令現有科技落後,現成企業會用各種手段加以制約, 拉据之間可能會造成社會損失,故此理順各方利 益,才能夠讓科技的運作過渡,促進新發展。

要在創驅型經濟模式發展,就如原則一指出,香港必須增加知識的累積及傳播,知識產權及研發投入極之重要,要作出改變,才能去除一個導致香港收入增長停滯不前的底因。

勞工生產力停滯

過去十多年,香港經濟增長落後於早期的發展及同期的新加坡,研究及發展(R&D)開支更像發展中地區,特區官員及各界多次提及,引為警號,背後原因多樣。比較這些多人理解的看法, 最近同MWYO青年辦公室特別顧問羅祥國就利用政府統計處2021年報告,從另一個重要角度指出了香港勞工生產力增長滯後的情況,勞工生產力指數增長率由2000-2009的3.3%下降到2010-2019的2.1%,後者與新加坡同期的3%(>43%)比較亦大幅落後。

報告提及香港私人投資於機械儀器及知識產權上大幅滯後,只有年均0.3%增長,同比新加坡的年均5%;而香港總體投資於以上這些能提高生產力的地方佔本地生產值由2012年的13.6%(2280億元),下降到2019年的6.8% (1933億元),並持續下降。要知道這些投資主要由政府所做,那麼私人投資實在不足,它從另一方面提示了為何R&D只佔GDP約1%,投資不足,受僱的勞工生產力沒有提升,工資及企業的投資回報都難以改善。從統計處羅列的數據可見,香港缺乏創新性的投資。創驅型經濟原則沒有實現,知識不能累積、傳導,以創新驅動經濟就難了。

小企資源有限成阻礙

傳統的發展經濟觀念,認為投入資本就可以加大規模增加效率, 當然市場結構會導致企業缺乏誘因投資。羅祥國就認為香港的大企業壟斷多個經濟層面(如交通,地產等),缺乏競爭,沒有市場的新進入者,壟斷的大企業不需要購買新儀器或投入到新知識可以繼續坐享其成。 除了規模的考慮之外,筆者以為知識亦有一定的角色,搞創新的功夫都不是這些傳統大企業的強項,缺乏對新經濟的認知,阻礙了他們投入的動力。況且在過去十多年的低利率下,資本回報較經濟增長率高,這情況就如經濟學家皮凱堤所闡述的財富集中現象。在傳統產業中成功的大企業不明白新經濟,擔憂自己被新進入者取代,缺乏在創新領域的競爭力就自然加大了硬資產及金融的投資,有些企業更不惜抄賣,變本加厲的在短期內,榨取最大回報,自然不作長期投資。

至於佔香港壓倒性數量的中小企業又如何?他們一般規模很小,尤其是服務本土經濟的更主要集中在服務業,相比製造業,服務業較為人力密集而且一般更難作出創新,雖然可以有品牌及銷售模式創新的空間,譬如譚仔三哥及添好運就能在飲食業用現代管理及特許經營方法大放異彩,但要作大規模及具深度的投資,若非由大財團推動或者政府協調多方,中小企實在無法作資源不斷投入創新,亦沒有魄力執行到底。有些中小企從個人店舖經過數十年發展, 略具規模,本來累積了行業的經驗及知識,奈何創辦人年華老去兼企業老化,要交棒到下一代接手,才有機會帶來新的創業精神,不過跨代創業,牽涉及到人事、產權、權力的再分配,將創新連接到傳統隨時把原有的企業翻船,要成功在中小企應用、傳播及分享知識談何容易。

市場壟斷導致相關的投資不足制約了大企業的投入,而中小企規模上及組織上的限制,令他們沒能力投入創新,解釋了香港過去因投資不足造成停滯不前。引領社會作大規模參與研發及知識產權建設,政府及大學現正改轅易轍,大家雖然注重在量方面的增加(畢竟數數是香港DNA),其實質素方面也有改變,只是大家未必注意到, 就如中大的發明展新聞稿中,指出獲獎的各個項目,有8個源於幾個搞商業化的InnoHK研究中心,同時有9個項目由該校學者創立了初創或社會企業。轉化創新研究作應用,相信其他院校都有相似情況,如果可以落實並且持之以恒,必定可以累積知識, 滿足原則一 ,推動創驅型經濟在香港進一步發展。不過,在投資端增加,就是否能夠一舉改善滯後,讓香港的內生力「小宇宙」發揮力量,從而踏上創驅型經濟的康莊大道?筆者會就原則二及三另文再述。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任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