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8月10日

區玉輝 商管啟示

【30天免費閱讀】港宜趁以色列動盪吸科技人才

要學習創業,大家提及要去取經的地方除了美國矽谷,就是以色列。自從〈Start-Up Nation〉這書2010年問世後,大家對這個復國後創出經濟奇蹟的傳奇國家認識增加,了解到其突破性科技背後有很多獨特成功因素:例如以猶太教立國,分散各地的猶太人回歸以色列定居, 新增移民推動經濟成長;敵眾我寡因此需要全民皆兵,高中畢業就要入伍並學習最新科技;軍中來自不同階層 、興趣 、背景的年輕人經歷過從軍洗禮後成為可交心的朋友,日後或成為背景多元又互相信任的創業夥伴。然而,正如筆者以前評論所講,他方的成功因素可以學習借鑑,但歷史環境不同、不宜照本宣科。 推動年輕人認識不同背景的同輩可以,要求他們以從軍的方式去認識可交心的朋友就可免了,家長、法例都不會容許。

政局未明 被迫移居

以色列科技奇蹟的出現,或然因素扮演關鍵的角色,九十年代大量知識型猶太裔人才從蘇聯湧入,移民難找工作而被迫創業,配合適當的政策,才造就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科技強國。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近幾個月以色列社會動盪(表面原因是司法改革,根源在於立國時的矛盾尚未解決),導致高科技人才謀求移居海外,必然打擊發展。
近年的香港又何嘗不是面對地緣政治及社會內部矛盾造成的人才流失局面,以致「搶人才」成為最重要政策之一。 正當我們需要發展新科技,人棄我取,爭取以色列高科技人才移民香港,會否是一着活棋? 除了歐美國家、海內外的華裔,以色列的猶太精英及其他國家的人才香港可以招攬到嗎?

以色列作為一個年輕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迅速, 能夠在強敵圍繞間生存下來,難以不稱它為一個國際奇蹟。早期依賴各地移民,接着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政府作出大量投入各種基本建設,成為發展中國家各領域建設皆具發展潛力;精明的投資規劃, 加上高知識水平的人民,促成多項高價值的發展、不乏天馬行空式的科技出現,例如發明滴水灌溉法,引入河水將內蓋夫(Negev)沙漠改造成農田,扭轉沙漠化。
不過多年的成功發展把具價值的基礎建設、高回報的機會慢慢用盡,多場戰爭更搗亂了生產,政府集中資源組織基建的副作用是私營企業活力不足。到20世紀七十年代,以色列就一路謀求轉型,但受到既有發展路徑以及既得利益集團阻礙,舊有範式不容易改變,轉型未能成功,奄奄一息。

一方的危 他方的機

以色列第二階段在科技及創新產業鏈的發展,依然是關鍵的角色。八十年代末,誰料到北京天安門一場風波引發東歐劇變,「蘇東波」沖倒了柏林圍牆,把瀕臨崩潰的蘇聯推向解體,大批蘇聯猶太裔移民因而湧入以色列 ,不少人擁有博士和工程學位。儘管為新來者尋找工作和建造房屋對政府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這一批科技移民來得正是恰逢其會。20 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科技熱潮愈演愈烈,以色列科技行業急需工程師。俄羅斯培訓出來的工程師是以色列科技初創企業的合適人選,並為它們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貢獻。

以色列可以突破第一階段的成功所帶來的掣肘成為Startup Nation,外來人才功不可沒,雖然不是充足因素,但可以說是必須的。如今時移世易,當地政局空前動盪。以色列沒有一部正式的憲法,司法機關的獨立性至關重要。當一籃子旨在剝奪司法機關權力的立法陸續實施,對於行政權力的制衡會因此喪失;偏頗的納稅、兵役及學習的政令未來可能會愈來愈多。
很多人擔心繼續讓以正統猶太教義自居的政黨支配執政,會動搖現有的成功制度,況且當地生活成本和稅款高企,政府對基建和教育的投入卻減少,而且以色列的科技公司老闆和僱員多為世俗自由主義者,不少人計劃把業務逐步移至國外,因為他們幾乎不需要實物資本,更多依賴知識,是流動性極高的技術員工。時局動盪更可能導致原本在外工作或學習的以色列人不再回國,往外面找尋其他機會;部分人已經到了就近的希臘和塞浦路斯暫避,亦有部署遠走歐美作長期定居。
Startup-Up Nation Central的調查顯示,70%的以色列初創公司計劃離開,遷移總部到海外,更有接近一半的企業正在裁員。政治爭拗驅使人才出走,我們見到了同樣的危機發生在地球另一邊,香港或許可以倒過來成為這些科技移民暫時安身立命的地方。

當地初創來港覓商機

香港本來就是移民城市,無論開埠時或者近代都有多次的移民潮,擁有豐富的人口轉換經歷。正值用人之際,說到引入移民,大部分本地人或會覺得亞洲人較為適合;猶太人以宗教為先,大抵會因香港離家較遠、不熟悉、 華人社會難以適應和融入而卻步吧。筆者邀請大家逆向思維,考慮一下不利因素是否真的不利。

猶太人以宗教立國,大部分人都有信仰、會出席宗教崇拜、慶祝宗教節日,但其實他們份屬不同宗教派別,虔誠程度不同,不少人已經去宗教化;況且猶太人遍布世界各地,早就有方法照顧信仰需要,宗教不會是他們移民定居的唯一考量考量。說到對亞洲的認識,猶太人聚居歐美為主,在亞太地區只有20萬人,但近幾十年歐洲區猶太人口持續下跌。出於安全考量,以色列近年與各國或地區,包括中國打交道,幾年前以色列大使館積極拉攏國內的新創公司到香港尋找聯繫及機會,他們對香港不完全陌生,惟可能對近年的發展及狀況缺乏掌握。

事實上居住香港的猶太人有4000人,比居住於國內北京及上海的2500人,以及新加坡的2500人更多。一部分是外派員工, 他們大多是道地香港人,不要忘記香港百多年歷史裏面就有很多猶太移民作出貢獻,包括沙宣(Sassoon)、中電嘉道理家族、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香港的猶太教堂於1902年完成,有自己的猶太社區會堂舉辦活動,又有學校教育年輕一代,他們以香港為家,主要聚居半山一帶 ,好些猶太家族已在香港定居幾十年,比筆者的家族更早。
早前筆者參加了猶太歷史學會的講座,4位中年講者*,提及到他們從小到大成長及做生意的經歷,感受到香港社會的包容,對於歷史上充滿苦難的猶太人來說,社區的安全及對不同文化的尊重,令他們感到這是安身立命之所。雖然香港經歷社會動盪,中美的地緣政治鬥爭引起他們的憂慮,他們仍然憧憬未來,希望爭取建起猶太醫院以至大學,亦提到繼續吸引猶太移民,進一步壯大社區的可能性。

一個活躍的猶太社區,正是香港爭取以色列專才的王牌。短期來說,港府應該到以色列派發免費機票,爭取他們過來了解本地狀況,讓他品嘗香港的「Kosher」美食。各位官員及風險投資大佬到以色列覓「刁」的時候,亦不妨宣傳香港的優點,特別是活躍的猶太社區,爭取人才過檔。科學園及數碼港的同仁,到大灣區及亞洲區爭取初創來港落戶之餘,也不妨考慮到以色列走一轉,或有想不到的大收穫。
長期來說, 美國的大溶爐(melting pot)做法未必適合香港,畢竟百多年的歷史令香港擁有有多元文化的不同族裔,發展多元文化社會(multi-culturalism)才是出路。但如何在新時代「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做到多元 ,令香港成為中國的國際化都會,是另一個大家要思考的命題。

*Jewish Historical Society of Hong Kong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家族企業研究中心和創業研究中心主任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