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日
本周美股的納指和標指續創收市新高,但不少投資者擔心股市位高勢危,或在接下來出現明顯跌幅。以上的猜測如說是理性分析,可以找來一些數據支持;若說屬杞人憂天,其實也不無道理。美股近期持續上升的幕後推手是聯儲局主席鮑威爾的言論,他早前重申聯儲局已積極研究第一步的退市行動,即減少每月買債規模,但加息時間表則不在考慮之列,言下之意即縮減買債數量卻不調升利率,令市場鬆了一口氣。
另一邊的歐洲央行亦在本周發放訊息,由於通脹已達到目標,部分理事認為歐洲央行也可縮減量化寬鬆的規模。歐美央行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步伐不同。反觀中國人民銀行在面對內地消費及製造業下行風險的情況下,考慮再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或將會是今年以來的第二次。儘管中國與歐美的貨幣政策走向背馳,環球股市短期內面對的壓力是不變的,一個是貨幣政策風險,另一個是監管政策風險。
為歐美央行退市做準備
環球股市在過去十多年來一直倚仗的,就是各國央行所實行的超級寬鬆貨幣政策嗎?在疫情爆發後,不但貨幣政策繼續大幅加碼,財政政策的力度亦加大不少。簡單來說,市場內的流動性在泛濫的基礎上再次暴漲,造成了實體經濟千瘡百孔的同時,金融資產價格卻直線上升。美股三大指數屢創新高外,美國的房地產市場也熱火朝天。據市場報道,美國樓價截至8月底按年大漲18%,是有紀錄以來最大的年度升幅。現在聯儲局已進入退市準備階段,就算不急於加息,但資金成本或通脹率加劇所帶來的壓力卻是真實及必然到來的。股市拖着疲乏的身軀拾級而上,絕對不是牛氣沖天,投資者切勿產生幻覺。
雖然貨幣政策的轉向已是市場共識,也醞釀了一段長時間,可是投資者沒有認真對待,因為大家依然留戀在過去十多年來資產價格上揚的美好時光,不願過早離場。今年除了投資美國、歐洲及一些亞洲股市有正回報外,恒指及內地A股的表現卻令人嘆息。
最近,一位經營貨運業逾40年的朋友告訴我,疫情令貨運成本倍增的壓力揮之不去,這些成本必反映在消費物價上,未來因應通脹升溫而引致利率上行是無容置疑的。聯儲局安撫市場的「退市不急於加息」言論能否兌現,存在很多變數。投資者應及早對歐美央行即將退市的行動作出相對部署。
作者為恒生銀行私人銀行及信託服務主管,曾任職多家國際銀行。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市場觀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儲局年底或收水 市場衝擊料有限 |
上一篇: | 善用毛利率 挑選優質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