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1日
貿戰雖然開打已久,但素來的關注點皆多在捱打的一方,對於開戰方──即美國,分析一般較少。到底美國的貿易結構如何?是否真的不受貿易戰所影響呢?的而且確,開戰至今美國仍未衰退,且最近由孳息曲線推算的衰退概率更跌穿四成。現作剖析。
貿易分貨物(此詞較「商品」準確,因後者可指能源、金屬、農產品等)和服務,現打貿戰的暫只限貨物。大約40年前,專業服務如金融等行業尚在起步或中段,算入GDP的不多,所以幾十年前主要的貿易是貨物,美國也不例外。不過,今時不同往日,1970年大概是分水嶺,此前貨物貿易順差,服務貿易逆差,此後則剛剛相反【圖1】。
貨物貿易逆差擴闊得最快的是石油危機到金融海嘯間,其時全球經濟一同起飛。相反,海嘯後至今美國的貨物貿易逆差收窄,但這10年不見得好景。美元強弱於此倒無關。
似乎美國貨物貿易逆差對全球都好。對美國呢?以實質GDP按年增長計,1970年至2017年間的趨勢平穩於3.3%,即近40年的逆差擴大,無損經濟增長。貿易增長方面,無論貨物或服務、進口或出口,增長大勢皆甚相似【圖2】。唯一勉強見得到的分別,乃貨物進、出口的變幅多較服務進、出口的為大。不過,四類的增長皆在長線趨跌。
實情這兩類貿易對經濟的貢獻又有幾大?GDP增長其實還是當中四類增長之和,固然拆得開的。拆出淨出口的貢獻後按這兩類貿易再拆,就是各自的貢獻了【圖3】。如圖所見,素來皆以貨物貿易對GDP增長的貢獻較服務貿易為大,海嘯後也不例外。
在淨出口的貨物當中,早年曾有兩大項是逆差額大的,分別是消費品和工業輔料,不過,自海嘯後,前者繼續擴闊,後者則大幅收窄【圖4】。由此所見,消費需求無減,只是海嘯後減買海外原料。是否投資減了?卻不見得。查海嘯後至今ISM製造業PMI升勢加快,就知整體製造業活動其實無減;何況汽車零件和資本貨物逆差也稍擴大。2017年起已沒哪類的淨出口是正數,全數轉逆差。這也許是觸發貿戰原因之一。
服務淨出口對應分類則有9項,但金額全皆小於貨物出口的分項【圖5】,當中有6項順差,而大額的都是增值較高的行業,但亦有些專業是逆差的。
綜合上述資料,首先可見美國輸出的服務仍未影響大局,起碼當中不是全線順差。至於貨物貿易,也靠持續大舉逆差以推動全球。隨着美國減少從外進口,全球亦慢下來──這個現象相當清晰。除非有另一個會如斯大舉消費之國取代,否則外圍難免放緩。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示威建制「鬼故」論 |
上一篇: | 社保制度迂腐 退休金難應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