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4日
目前市場一大話題,是各處皆驚衰退。然而,請君回憶歷次衰退,通常事先不知,到知的時候(譬如見到GDP大跌)已到中段,很少如當今般,一早知道且驚了一輪但GDP仍在漲縮邊緣。央行的反應一樣奇怪,家家寬鬆甚至聲言會大手行動,但論預測,卻無一家料衰退將至。衰退一般有時間性,通常兩季起兩年止,但現在不太似衰退。
愈富人口增長愈低
不過,數據的確在轉差,不似衰退又是什麼?愚見以為,這是長期呆滯(stagnation)下的增長放緩(slow down)。嚴格來說,這也是衰退的一種。衰退的最正宗學術定義,是經濟活動由最高於趨勢值回落至最低於趨勢值的過程。由於經濟活動一般多在趨升,在升勢之上回到之下,數值未必收縮;GDP連縮兩季之衰退定義實是拿來主義之說。
敝欄素來習慣以人口解釋經濟。人未必是經濟動物,但反過來經濟卻是人的活動。邏輯上講,無經濟不等於無人,但無人就肯定無經濟。所以,理論上人是因經濟是果。而且,經濟還有規模效應。一個人的經濟就是一個人的,但一群人的經濟卻不止於此,還有之間的貿易,n個人之間就有
對關係,隨着n愈大,這數字會大得愈來愈快──此乃規模效應。所以,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成正比,長線而言一點也不出奇【圖1】。
當然,世事不少是互為影響的,經濟反過來影響人口,也有理論在書。理論早指出,人是inferior good,愈富愈少。愈富之地夭折率愈低,故毋須粗生粗養,故在先進體系,人口萎縮(隨之而來當然是老化)是大問題。在互為因果之下,這又使經濟增長偏低,此乃上文指的呆滯現象。由於不是滯脹(stagflation),加上海嘯後央行已成萬能老倌,解決呆滯的責任又落在央行之上。惜眾先進體系已普遍彈盡,海嘯放水復甦多不收水,結果今天一眾央行亦巧婦難為無米炊。然而縱有米炊,這到底不應是央行要負之責。
愈富人口增長愈低之象,早已街知巷聞,但也不妨看看數據是多麼清晰【圖2】。
若按地域劃分又否見到此象?先分區看人口【圖3】。人口增長向下乃大勢所趨,歐、日(東亞)的早跌,拉美、南亞、中東北非等順序後跌,唯一僅非洲未跌。不過,對應到實質GDP增長上,次序卻不完全一樣,要剔除非洲、中東後才大致見正比之象【圖4】。經濟增長(現指長遠水平)固然仍受其他因素影響,其一關鍵因素是產業。非洲南部雖然人口增長最高,但不是高出很多(僅1、2%),若大多人口都漁農畜牧,飽肚固無問題,但產值上卻很難跟先進體系比了。反而產業升級的新興市場,則人口、經濟增長皆高。至於從人均富有程度來比較,則這順序正比關係仍大致成立【圖5】。
由此看來,人口增長在貧富【圖2、5】的分野十分清晰;至於要解釋經濟增長,則須連同其他關鍵因素如產業級數。央行可以印鈔但不能做人,解鈴還須繫鈴「人」。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港人組屋」回報率20% 跑贏私樓 |
上一篇: | 香港利率交投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