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8月9日

羅家聰 一名經人

千方百計資金流 息滙正路亦滯後

近期熱話之一是資金有否流走。問此一題,其實大多的最終目的都是問股市升跌。資金進出固然有數得計,但宏觀的貨幣數據通常滯後一兩個月發放,知道都無用了。至於另些指標如「滬深港通」的南向北向額等,一如以前的QFII、QDII數字,金額太小,不反映整個市場。再有就是個別機構或大行指標,但通常抽樣不全,代表性也不高。

講來講去,最大路的指標還是息率和滙率。資金進出好比吹氣進球或漏氣,壓力會變;而息、滙正是量度資金壓力最正路的指標。

息差太窄易受擾

不過,由於息、滙也受其他因素所影響着,故識得運用數字也很重要。譬如息升,很多人都知道是水(錢)緊,但嚴謹點說的話,這是絕對而非相對的鬆緊。資金進出是跨境活動,故分析時須用兩個息口而非一個。

然而,近10年來各地低息,有時更貼近零。若息口水平本已不高,通常外圍亦然,外圍與港的息差亦自然窄。太窄的息差未必能反映資金進出,因息口本身有市場擾動,而這些擾動幅度或大於息差,變相妹仔大過主人婆。是故觀圖所見,2009年尾至2015年尾期間,美港息差與港股走勢未必相關【圖1】。不過,隨着2015年底美國開始加息,美港息差又再與港股相關。但怎樣解釋近期息差大幅收窄,但港股卻非跌穿兩萬點?

這就是所謂的是否用對指標。息口有整體高低的大圍因素和資金進出的相對因素,股市一樣,有影響全球股市和個別股市的宏觀和微觀因素。若息差反映本土相對外圍,對股市的影響也應作如是觀。將上述的恒指換上恒指對標指比例,即見近年關係頗緊密【圖2】。

早前港息較美息低一大截,但港股並無相對比美股表現好,是不尋常現象,即資金進出解釋不到股市的相對好壞。然而,不尋常的現象通常不會維持過久。果然,踏入6月兩者「分久必合」,又再接軌起來。現在美港同息,恒指應低於標指的10倍。

除了息差,滙價也可量度資金壓力;在利率平價下,理論上息和滙的指標性一樣。但在本港,兩者實際上各有好壞。聯滙之下,滙價是受干預的,雖也可於7.75至7.85間窄幅上落,但情況如早年息差太窄日子一樣,數據噪音或已大於所要反映的資金流。然而,這意味看息好過看滙嗎?放遠些少眼光,是的;但拆息每日11時只報價一次,看不到日內資金流動。因此,要知日間進出唯有看滙。

測市須回歸基本

但看滙有另一缺點:觀圖所見,2016年初美電曾異常飆升(或因農曆年結),但股市並無對應變化【圖3】。事實上,以前不是美電、港股同向,甚至應是反向,因為電強代表港元弱,是資金流走之象。

若如上述般將美元兌港元對應恒指對標指的話,則過去兩年卻分道揚鑣【圖4】。看來,單單息或滙都未必是最佳的資金指標。其實,將息、滙一齊計出的遠期美電價,才較長久地反映港股走勢【圖5】。可惜,肉眼可見,這個指標仍稍落後於股市。是故,縱以最大路的息連滙作資金指標,對後市啟示亦很有限,倒不如回到基本因素好了。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