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9月14日

李臻 經管錦言

入行廿年的小回顧

不知不覺加入新聞行業已二十多年,當初在香港大學環境科學系畢業後,什麼都不懂的小弟加入有線電視當新聞主播。全職主播這個行業,是有線電視1993年開台後才在香港創造出來的。在此以前的新聞主播,大部分是有一定採訪經驗的記者,但自從有了24小時的新聞台,需要大量主播無間斷報道新聞,才開始聘請一群不是記者出身的全職主播。及後無綫電視及Now TV等也開設了24小時新聞台,主播這行業就成為電視新聞不可缺少的部門。小弟正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下入行,以一名理科畢業生的身份,跑到和大學本科科目完全沒有關係的新聞行業,一做就做了二十多年。

科技進步 人人都是記者

離開有線,去英國深造一年後,就轉到無綫電視當記者及主播。由於要長時間兼任《六點半新聞》的主播工作,令採訪機會減少,特別是到外地採訪。但6年無綫記者的生涯中,幸好仍獲得不少到外地採訪的經驗,天災、禽流感、沙士、大型示威、泰國政變等都有採訪過,每次都是很難得的經驗,也被迫學會處理不同問題的應變手法。以往通訊科技不如現在般發達,在外地做直播或傳送片段是很關鍵的。最初要靠人造衞星傳片,有時甚至要用自己電視台的流動衞星通訊系統(Flyaway)來傳送。後來有了寬頻,傳片就方便了些,特別是在內地,無論多偏遠的小市鎮,只要能找到一間網吧,就可以傳片回香港,雖然質素比較差,但最重要是在爭分奪秒時有片可用。

12年前Now TV開設新聞台,小弟就由無綫過檔,主要在錄影廠當主播和主持,以及做一些行政工作,比較少外出採訪。在Now TV亦見證了近年流動科技發展和TVU的出現。網絡傳片和直播能力大幅提升,在不久的將來,隨着5G技術流通,相信直播就更輕而易舉。不過也正因為科技發達,到外地採訪的記者工作量更加繁重,因為無時無刻都可以直播和傳片,休息時間就更少。

近年正因為科技發達,傳媒生態也慢慢起了變化,最明顯是直播時間大量增加。除了直播台的出現,大量立法會會議、政府或大機構的記者會,以及大型示威衝突等都是全面直播外,社交媒體也是重要的直播渠道。而且直播不限於新聞機構,一般人也隨時可以做到。最簡單的只需一部手機就可以當民間記者,實時直播或把拍到的片段放上網。

訊息泛濫 更要明辨真偽

正因為人人可以隨時發放訊息,網上充斥着大量真真假假的消息,也有不少是就算有圖也不等於有真相的。Reddit創辦人Alexis Ohanian總結他的觀察時說,現今世代每人都可以是新聞記者,因此世界充斥噪音。這時候,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卻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加重要,因為他們要在大量噪音中找出有用資訊,去講出一個有前文後理和有公信力的新聞故事,讓世人明白究竟現時世界正發生什麼事情。

在小弟入行之初的年代,市民基本上仍然要看電視新聞或隔天買報紙,才知道本地和世界正在發生什麼大事。記者的工作是發掘新聞,或把新聞故事詳細報道給市民大眾,但在現今世代,正如Alexis Ohanian所說,新聞工作者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在海量資訊中找出真實和有新聞價值的故事,嚴謹求證、分析、再消化和報道。網上不時有種種訊息和片段,如果不是經主流和較具公信力的媒體報道,小弟也不會貿然就相信。事實上,根據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19,香港人對在社交網絡上流傳的新聞,信任程度只有26%,相比起媒體的52%,僅及一半。雖然52%的信任度也不算太高,但已比沒有主流媒體報道的高一倍。

讀者減少 媒體還須努力

事實上,有學者曾指出,「新聞消費者」(News Consumers)正急速減少。在美國,1965年時71%人口有讀報習慣,但到2010年就只有少於三分一人口讀報,足足下跌了40個百分點!而在互聯網流行的年代,傳媒本身因為商業營運等種種原因,未有令新生代對新聞產生興趣。美國的千禧世代雖然經常上網和熱中於社交媒體,卻沒有上一代人的讀報或看新聞習慣,只有27%表示喜歡讀報,會恒常讀報的更只有23%。

展望未來,隨着流動通訊技術愈來愈先進,主流媒體更要加倍努力提升公信力,增加大眾的信任度,以及吸引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養成閱讀多份報章和收看不同媒體的習慣,否則當愈來愈多人只靠社交媒體接收資訊,愈來愈少人每天瀏覽主流報章及看新聞,社會就可能有愈來愈多似是而非的訊息。真相愈來愈罕見,對整個社會都不是好事。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