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
中國人民銀行之前刊出一份專題報告名為《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 防範金控集團野蠻生長風險》,指出一些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過度槓桿,國內槓桿海外投資,把風險帶到中國境內金融機構。2017年起,內地監管部門對復星、萬達、安邦、海航等併購大戶進行排查,出海虎將滑鐵盧,而投資過後就是出售資產。萬達賤賣資產予融創(01918),安邦亦被政府接管,海航更不用多說,集團四分五裂,而講到被排查最幸運的應該算是復星(00656)。
復星周五就有一隻新股上市,就是復星旅遊文化(01992)。復星旅遊文化背景就要說回Club Med,Club Med近年在亞洲流行,身邊好多朋友都有談及。Club Med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50年,當時為一家非盈利度假村,1957年轉型為一家法國有限公司,1966年巴黎泛歐交易所上市,3年後進軍美洲市場,1985年於亞太區正式發展。其實,2015年之前,復星與Club Med都是風牛馬不相及。
2013年起經歷長達18個月爭奪戰,復星擊敗主要對手成功收購巴黎上市的Club Med,並把其私有化,總代價為9億歐羅(近80億港元),當中2.8億歐羅用債的方式來支付,而其餘金額就由復星及其他股東支付。上市文件沒有提及什麼單位提供債務支援,2015年在「走出去」的大前提底下,相信中資機構提供支援的可能性比較大。
復星一來一回賺七成
復星2015年收購Club Med後,轉過頭2018年底又上市,當中究竟意義何在呢?
私有化再上市的機構比較複雜,當中涉及不少重組,要知道復星的成本是多少,從最新2018年6月半年結財務報告可以找到答案。今次復星旅遊文化上市計劃發行2.1億股,上市前該公司總共有10億股左右,公司綜合權益變動表已發行股本近乎零,而股份溢價就有82億元人民幣左右,故復星於復星旅遊文化的每股成本為9.2港元左右。再看上市文件,公司於年中亦有發過購股權,代價為每股8.05港元。
今次復星旅遊文化上市招股價15.6元,對比復星入股價9.2港元,已經有近70%的回報,當中收到購股權的人更加發達。看回公司財務資料,未上市前幾年,大部分收入去了貢獻利息支出,這亦是正常,因為好多時候做私有化再上市都是非真金白銀,而是用槓桿。以公司周五收市價計算,市值為183億港元,而公司2017年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盈利(EBITDA)就有近7.5億元人民幣,不計算債務,市值除以EBITDA已經高達22倍,如果加埋負債比率相信會更高。
作為做Deal的人來說,不得不佩服復星的神乎奇技,作為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就敬而遠之。
本人及與本人有關之戶口沒有持有以上股份及相關衍生產品權益。
https://www.facebook.com/coffeehkej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