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9月22日

廖群 華夏視野

是啟動新周期 還是軟着陸於新平台 ?

最近,內地經濟學界展開了一場關於經濟新周期的爭論。正方認為,內地經濟正在啟動一個新周期,反方則認為這不可能。筆者梳理了一下雙方的觀點,覺得爭論的焦點不是很清楚,論證也不夠充分,所以很難說誰對誰錯。不過,就像新周期這一詞彙本身的耀眼性所顯示的那樣,這一爭論對於展望下一階段內地經濟的走勢具有重要意義。所以筆者也不妨做些工夫,談談對於新周期的看法。

關於新周期中的周期,爭論的正方已申明,是指10年左右的朱格拉周期,即經濟發展的中周期。因而正方的具體結論就是內地經濟正在啟動一個10年左右的新發展周期。

去產能調整有成效

正方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經過2012年至2016年上半年長達54個月的去產能調整,傳統的產能過剩行業領域大量中小企業退出,行業龍頭壓縮淘汰過剩產能,市場自發的力量進行產能出清,而2016年政府啟動的供給側改革和環保督查加快了這一市場出清進程。這一輪產能出清在2017年前後已接近尾聲,導致行業集中度提升,剩者為王,企業盈利改善,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資產負債表修復。這些成果正在啟動新一輪的產能擴張,進入一個經濟新周期。應該說,正方的上述判斷抓住了內地經濟將發生的一個令人鼓舞的積極變化,這就是製造業投資經過近6年的去產能調整將進入一個新的擴張周期。鑑於製造業對於內地經濟的重要性及多年來產能過剩對於工業及經濟的拖累,這一積極變化對於今後內地經濟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就這一點,正方值得稱道。其實,今年以來內地經濟的積極變化還不僅於此,而是多方面的,部分與此有關。

首先,上半年經濟增長6.9%,比去年提高0.2個百分點,超出市場預期;第二,1月至7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長21.2%,比去年提高14.3個百分點;第三,代表新經濟的戰略新興產業、工業高技術產業、訊息傳輸、軟件和訊息服務產業的增加值上半年分別增長10.8%、13.1%與21.0%,高於整個工業增長3.9、6.2和14.1個百分點;第四,代表增長質量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上半年增長6.7%,同時產能利用率明顯回升;第五,消費進一步成為增長的主要動力,上半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63.4%,比投資高30.7個百分點;第六,出口增長加快,1月至8月增長13.0%,一舉扭轉過去兩年連續下滑的局面。

這些積極的變化的確鼓舞人心。可是,這是否就意味着正在啟動內地經濟增長的一個新周期呢?

遺憾的是,儘管如前所述周期的定義是清楚的,新周期的含義卻不甚明確。第一,僅僅是指製造業的新周期還是整個經濟的新周期?第二,新周期是指增長呈現「上升、平緩、回落」的典型的周期形態,還是指增長僅呈現於一個不同於前一時期或不同於悲觀預期的形態。

內地經濟出現拐點

關於這兩點,爭論的雙方都沒指明,也沒有展開討論,使得爭論有點各說各話。但澄清這兩點是必要的,這樣才能夠預測上述一系列的積極變化在今後10年將把內地經濟帶入怎樣的一個發展階段。

要預測今後10年左右的中周期走勢,不能不首先預估更長一些的時期,如30年左右(筆者認為30年後內地經濟將達到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的長周期趨勢。中周期是長周期的一部分,前者走勢必然脫離不了後者趨勢的制約。

今後30年內地經濟的長周期趨勢如何呢?應該看到,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內地經濟已告別了高速增長(10%左右)階段而進入了中高速增長(6.5%至7%)階段,拐點是在2010年左右。這一拐點的出現是必然的,不必驚訝,更不應感到恐慌。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曲線都是拋物線,到了一定的時候必將出現拐點。就像一個男孩的身高增長,13歲至14歲之間必出現高峰,長幅可能在10厘米(cm)以上,但這也是一個拐點,之後長幅便逐年下降,至20歲基本降至零。

每5年呈L形放緩

拋物線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事物在拐點後的健康成長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是不斷放緩,二是逐步放緩。當然,第二個特徵並不是必然,條件是健康成長,否則可能急速放緩。內地經濟增長也應是同樣,既然已過拐點,應該符合拐點後的這兩大特徵。

這就是說,今後30年,從發展階段論的角度看,內地經濟增長不可改變的大趨勢,一是將不斷放緩,二是如果健康,將逐步地放緩,在追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之前仍然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水平。就此,一個特殊的中國國情是,鑑於中央政府制訂具很強的能力推行五年規劃,經濟增長速度的逐年放緩有可能呈現為5年一個階梯(0.7個百分點左右),而每個5年期間呈現一個大致的「L形」,從而長期來看呈現階梯式放緩的態勢。這就是今後30年內地經濟增長曲線可能的大體形態。應該認識到,雖是階梯式放緩,這將使得內地經濟在2045年左右達到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是樂觀預測。

如果理解並接受這一個30年的長周期增長形態,就其中的10年左右的中周期而言,我們就不能指望其還有一個數年持續上行的情況(當然,1、2年出現反彈是有可能的),所以也就不能指望今後10年的經濟增長周期呈現典型的「數年上升、幾年平穩、數年下降」 的經濟周期形態。

房地產高峰期已過

就實際情況來看,也的確是這樣。如前所提,新周期論的正方所提出的產能出清與供給側改革確實有可能推動製造業投資增長速度的上行,但這不必然意味着整體固定資產投資,更不用說整體經濟必然出現增長速度的上行。就固定資產投資而言,今年1月至8月,製造業投資佔整個固定資產投資的30.9%,基礎設施與房地產投資分別佔21.5%和17.6%。應該看到的是,一方面,目前的產能出清不是全面的,產能過剩問題在很多行業仍然存在,因而對於製造業投資增速的上行幅度不能期望太高。另一方面,房地產投資增速在房地產發展高峰已過的形勢下必將下降,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則在政府以此作為政策工具的運用日益減少的情況下也勢將放緩。所以製造業投資增速的上行恐怕還是難以改變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放緩的局面,即使是有所改變也是有限的。

再看整個經濟,內地經濟目前最大的增長動力已來自於消費這架馬車。內地消費的增長相對來說比較穩定,但同樣難以擺脫拋物線形態,即隨着人們消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逐步減慢。另一架馬車是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世界經濟走勢。今年出口復甦情況不錯,得益於除美國之外大多數國家經濟復甦步伐的加快。但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的很多結構性問題幷未得到解決,復甦的力度與可持續性都是問題,再指望出口將內地經濟帶入一個上行期是不現實的,更不用說現在出口對於內地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已大不如以往。所以,即使固定資產投資這駕馬車溫和加速也難以促使整個經濟進入一個上行區間。7、8月經濟數據相對上半年的回落,表明了這一點。

避免硬着陸屬可喜

比較現實的情景將是,由產能出清與供給側改革所帶來的製造業投資的加速,在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和其他因素的配合下,將促使內地經濟增長今年企穩於6.7%,其後5年穩定在一個6.5%至7.0%之間運行的「L形」平台,再在下一個5年穩定在一個稍低的6.0%至6.5%之間的「L形」平台,從而在今後10年形成兩個「L形」 的新經濟增長平台。

這就是我們所能期望的健康成長,將保證內地經濟的增長曲線順利實現上述階梯式逐步放緩的應有形態。而產能出清與供給側改革正是現階段這一健康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所以,產能出清與供給側改革的貢獻,與其說啟動新經濟周期,不如說促成經濟增長進入新增長平台更為適合。

進入如此的新增長平台,說明經濟增長從前一時期的下行而實現軟着陸,避免了很多人預期與擔心的硬着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即使沒有新周期,也是一個可喜的成就。

作者為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兼研究部總經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