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7日
剛公布的經濟數據表明,11月份內地各項經濟指標比10月份進一步回落,防疫及財政貨幣政策的放鬆效應尚未顯現。
數據升速減慢令人失望
需求端增速全面且大幅下降。11月份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連續兩個月陷入負增長,且程度從-0.5%顯著增至-5.9%,其中餐飲收入加速下降8.4%;固定資產投資(當期)增長0.7%,比10月份明顯放慢3.6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幅度加大,1至11月降幅比1至10月降幅高1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增長也減弱;貨物出口增速從10月份的7.0%大幅減慢至0.9%,其中對美國出口下降25.4%,降幅較10月擴大12.9個百分點。這些數據反映內需和外需同時大幅走弱:外需走弱是全球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減速的反映;內需走弱則是國內疫情及其他因素所致。
供給端形勢也類似。11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長2.2%,比10月份減慢2.8百分點,也是5月份以來最低,其中製造業增速僅2.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更下降1.5%。服務業狀況更令人失望,11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從上月的衰退邊緣進一步下滑至-1.9%。
11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月再度回落0.5個百分點至1.6%,說明通脹威脅進一步減輕,與上述供、需兩端的形勢相切合,因而短期內通脹因素將不但不是財政貨幣政策寬鬆的阻力,反而是助力。
實際上,11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公布了具轉折意義的優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發出了疫情防控向超放鬆方向優化的明確訊號。財政貨幣政策也進一步放鬆,1至11月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在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幅放緩的情形下,卻比1至10月加快了0.2個百分點。人行宣布全面降準0.2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5000億元人民幣。
可是,各項政策放鬆都需要時間產生效應。優化疫情防控二十條公布後的一段時間內,因疫情有所惡化優化措施沒有即刻落地,有些地方反而加強了疫情防控,使得疫情仍是11月份經濟增長的重大制約因素。人行在接近11月底公布降準,效應難以在月內體現。所以,儘管政策放鬆,11月份經濟指標仍然進一步回落。
預計今年GDP增3.1%
但政策放鬆的方向已經明確,且步伐在12月份大大加快,尤其是防疫措施的放鬆速度快於市場預期。12月7日推出了落實優化防控的十條具體措施,措施力度之大可以說是鬆綁,有效地回應了市場的期望。隨後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快速落實措施,意味全國正在向後疫情時代邁進。
12月份,防疫措施鬆綁及降准的效應應該開始顯現,各項內需指標可望反彈。但居民和市場面對近3年來的首次大幅鬆綁需要時間適應與調整,不會很快地外出「報復性」消費和生產,反彈力度不會太強。加之周邊經濟環境仍然嚴峻,12月份經濟復甦的步伐仍將較慢。
因此,初步預計GDP第四季度增長3.3%。鑒於第一至第三季度增長3.0%,預計2022全年增長3.1%。
未來十年仍可保中高速增長
防疫鬆綁及政策放鬆帶動經濟增速實質性反彈的強勁效應,可望於2023年春節後出現,此後將持續增強至「報復性經濟復甦」。所謂報復性經濟復甦,即GDP增長速度在大幅下滑後不僅恢復至下滑前的水平,而且將下滑的損失補救回來,以在下滑前後的幾年保持年均增長速度在潛在增長水平。
內地經濟今後5至10年內的潛在增長水平,應該在中高速的5.0%至6.0%之間。市場對此觀點存在爭議,但筆者認為,數據表明在整個疫情期間,包括今年甚至11月份,在整體指標大幅回落之時很多新興產業的相關指標卻保持快速上升。新興產業代表經濟的未來,由此可見今後內地經濟增長的潛力仍然很大,將支撐中高速增長。
2023年將是後疫情時代的元年,也將是內地經濟報復性復甦的一年。預計2023年GDP增長速度將在6.5%至7.0%之間,2022和2023兩年平均增速則在5%左右。目前做這個預測當然是很初步,能否實現將取決於很多經濟與非經濟因素的演變。不過,回顧中國GDP增速從2020年下滑至2.3%後,到2021年報復性反彈至8.1%,兩年平均增速達5.1%,上述初步預測並非不可能。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分析員與策展人工作有共通點 |
上一篇: | 驚完通脹驚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