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7月22日

馮培漳 計論短長

左都御史 實恭維也

上星期,出席財務匯報局之十周年慶典。到接近尾聲時,見到一群熟口熟面的公會領導和多年朋友,遂趨前打招呼。

有老友介紹,說筆者當年曾把替公會主持Practice Review者稱呼為「左都御史」,喻其地位超然,聞者心驚!不識史者自然唔知你講乜!遂嘻哈一番後,多飲兩杯紅酒,且效「了了有何不了」便是。其實此說並無惡意,如何之處,下文將有說明。

考到進士可望出任此官

近日有輿論說要把中史科規定為必修科,當然正反兩方均有意見。不問青紅皂白即冠之以「洗腦」者已屬必然。然而學子是白紙一張,A老師灌輸紅者可以染紅,B老師灌輸白者可以染白,總要接受老師的授業後方能對有關問題有所棄,有所持。如為了避開此棄持而僵硬地僅持無意義的中立,甚至寧願不學史也要避之則吉,假以時日便會數典忘宗。人人選科不選史,教史學者無得撈,一段時間後又發覺還是修史有益時,已不知何處覓良師矣。

回說「都御史」。原來歷史上的「都御史」有左、右之分,都是隸屬都察院的官僚,職責包括受皇帝之命,監察地區官吏和政務,也扮演皇帝的耳目,負罷免、平反冤假錯案之責。明清兩代皆如是也。

一般情況下,考到進士後便可望出任此官。但因負有上列之彈劾及參奏之責,令人覺得做得少是有負眾望,也難辭皇帝之託;做得多卻得罪人多,難言面面俱圓,有欠為官之道。

史上有名之「海青天」海瑞,就曾經在萬曆十四年期間出任南京右都御史。不少戲劇都有《海瑞十奏嚴嵩》之劇目,相信讀者皆耳熟能詳。如何十奏,不必多言。

明代洪武十五年設置都察院,以左、右都御史為長官,審察中央財計。清代亦如是,設置都察院,掌「對君主進行規諫,對政務進行評價,對大小官吏進行糾彈」,成為最高的監察、監督、彈劾和建議機關。

清孫嘉淦工作出色拜相

明清小說中包括大名鼎鼎之高陽所寫的有關《胡雪巖》系列中,描述到不惜一切手段搵錢的商人及與之同流的官僚們,無不對剛正不阿之左、右都御史忌憚三分。

御史若是精於筆墨,擅寫狀詞者,更被譽為「刀筆吏」,以示其人可用柔弱之毛毫足譬殺人之利刃。或以「都老爺」稱之,尊之為不可得罪之大老爺也。

都察院其實是像今日的審計署或檢察院之類。根據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之《審計》一書所載(1995年4月第一版),「……秦朝,中央設『三公、九卿』輔助政務。御史大夫為『三公』之一,執掌彈劾、糾察之權,專司監察全國的民政、財政及財物審計事項,並協助丞相處理政事。」漢承秦制,改朝換代後,此衙門顯赫依然。

隋朝設置「比」部,掌管國家財計監督,行使審計職權,參與各類勾稽。範圍上端廣及國家財經各領域,下伸到州、縣。後又取消不設此部。至元代及明代初期,設置一段時間後又取消。自此不見再有此部了。

說起來,韓愈曾任比部侍郎,以散文著稱的八大家之一者原來也懂Auditing。

由此觀之,左、右都御史實是有權和有意義之官職,十分適合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士擔當也。

清代雍正年間,有孫嘉淦此人。讀書有成為進士後,曾任左都御史。後來因監督出色,且受群臣擁戴,雖曾口多惹怒皇上,但亦累功升至部之尚書,最終為協辦大學士,入相也。

由此可見,筆者妄議某君為左都御史,實是恭維也。他日前程無限,請莫見怪!

作者為香港執業會計師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