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4月28日

蘇小明 經管錦言

打的APP合併有後着

國內兩家最大的打的APP(手機應用)「滴滴」和「快的」於今年情人節宣布合併,至今已經兩個多月了。最近去了一趟北京,問問當地朋友有什麼變化,他們不約而同地說:打的補貼少了許多。

從2014年春節前夕,補貼大戰開始,到了去年這個時候(2014年4月),兩間公司已經打得如火如荼,為了爭取市場份額,雙方不斷增加給用戶的補貼,打的幾乎免費,一般都送起步價。也正是因為雙方惡性競爭太嚴重,補貼的金額太龐大,令到他們的投資者,開始想坐下來談談。據說,合併是從雙方的VC投資者開始談的,然後是雙方的策略性投資者─騰訊(00700)和阿里巴巴,最後才是兩間公司的管理團隊。合併的邏輯很簡單,一方面是減去無謂的競爭,無論是給用戶的補貼,還是給的士司機的補貼,都可以減少。

根據北京的研究機構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止,中國打的APP累計賬戶規模達1.72億,其中,快的打車、滴滴打車分別以56.5%、43.3%的比例,佔據中國打的APP市場累計賬戶份額領先位置。此外,截至第四季度,快的打車覆蓋360個城市,滴滴打車覆蓋300個城市。此次合併,意味着這兩家打的軟件公司的市場份額之和為99.8%,完全壟斷市場,今後就算不給補貼,用戶和的士司機也沒有其他選擇。

洛陽突叫停打的軟件

另一方面,打的APP這個新興行業也不斷受到來至政府和其他行業的壓力和挑戰,團結一起比較容易應付。例如:洛陽最近就叫停滴滴、快的等打的軟件。洛陽市出租車管理處表示,為了整治出租車市場秩序,暫時叫停了所有打的軟件。將來會不會再放開,要看具體情況。同樣道理,新的機會雙方一起開發也會比較容易。的士市場已經開發得七七八八,這兩間公司下一個要發展的是所謂「專車」服務,這個服務的政策風險更大,因為「專車」和「黑車」究竟有什麼分別呢?黑車是指把私家車當的士那樣載客收錢,是中國政府一向嚴打的對象。專車嗎?相信一些法律界人士可以說出個分別來,作為一般人的筆者就不嘗試了。兩間公司的專車現在還可以在北京、上海等等大城市自由活動,不過難保有一天,政府會突然收緊政策,就像洛陽政府突然叫停所有打的軟件一樣。

提起專車服務,就不得不提百度了。完全錯過打的APP的百度,在專車服務市場,打算分一杯羹,爭取市場。除了投資Uber,也投資了國內的「易到用車」,最近更策劃把易到用車併入Uber,協助其在中國發展外。除了投入資金外,百度的搜索引擎和地圖都會為他們帶來流量,推廣他們的專車服務。另外,百度旗下的旅遊網站「去哪兒」也推出自己的專車服務─車車,向訂機票酒店的用戶大派代用券。補貼大戰已經由的士轉到專車,新一輪對手加入了重量級的百度和Uber,滴滴和快的如果繼續單打獨鬥,很容易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他們合併,壟斷整個打車出行市場,機會大很多。

所以,單從滴滴和快的兩間公司的層面,合併是理所當然的。事實上,和死對頭合併在中國科技/互聯網行業屢見不鮮,2006年有分眾傳媒和聚眾傳媒的合併,然後2012年有優酷和土豆,剛剛發生的有58和趕集。死對頭往往最了解妳,不僅知道妳最想做什麼,還知道妳最不足為外人道的痛處,之前雖然打得妳死我活,合併之後往往感到相逢恨晚。講到底,無論是VC投資者或是創業團隊,大家都是求財不是求氣,如果合併可以提高valuation和大家的財富,何樂而不為呢?

目的爭搶手機支付巿場

最耐人尋味的反而是兩個策略性股東─騰訊和阿里巴巴。他們投資這兩間公司除了為了滴滴和快的本身的業務外,還有自己的目的,首先是推他們的手機支付。補貼大戰之所以可以有源源不絕的彈藥,也是因為騰訊和阿里巴巴想推他們的手機支付,以一對一的比例和滴滴和快的分擔補貼。另外,騰訊和阿里巴巴也在積極發展O2O(online to offline),即線下結合線上,而打的APP提供很好的平台去利用這些資源。從用戶的角度,打的APP讓他們看到附近的的士。但是從平台的角度,看到的是附近有什麼人,而從以往打的訂單也可以了解他們的daily routine是什麼,上下班時間、公司、家裏、經常消費娛樂的地方,都可以分析出來(所謂Big Data)。那麼對用戶推薦,無論是附近的餐廳、購物或者各種消費娛樂優惠,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是騰訊和阿里巴巴發展O2O上的重要布局。合併之前,騰訊和滴滴可以開心見誠合作,阿里巴巴和快的也一樣。合併之後,就難免有點困難,因為已經是對手有份的公司了。

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