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日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各項醜聞近日均有新進展,對特朗普造成嚴重政治壓力,他是否終於「進入終局」再次成為傳媒熱話。圍繞特朗普的各種調查和官司數之不盡,而且牽連甚廣,如非長期跟進的讀者很容易感到混亂甚至麻木,而特朗普面對這些調查和官司時的狂言惡語也讓人感到煩厭。話雖如此,美國政治制度其實正處於關鍵路口,這場司法連續劇和特朗普本身的結局,將揭示美式民主的真正韌力。
總括來說,現時對特朗普構成最大挑戰的醜聞有兩項:通俄門和通姦案。兩者雖然都涉及2016年總統大選,但嚴格來說互不相關。
通俄門的主題,固然是俄羅斯有否在2016年總統大選當中主動協助特朗普當選、特朗普團隊本身是否知情和配合,以及特朗普就任總統後有否阻礙相關的調查。這也是特別檢察官米勒(Robert Mueller)的調查主題。對於第一點,現在可說已是美國政壇共識,無論是聯邦情報單位或國會報告均認同俄羅斯有刻意協助特朗普當選,早前他在赫爾辛基和普京會面時否認此點,隨即招來廣泛批評。
阻查通俄門 涉礙司法公正
至於第二點,近日最新的進展正是特朗普前競選顧問馬納福特(Paul Manafort)被判有罪。馬納福特曾為烏克蘭的前親俄政府當顧問,而所得的巨額收入則通過各種手段轉回美國避開監察,最近的判決正是針對相關的逃稅和銀行詐騙。這次判決代表米勒終在法庭證明特朗普團隊中有人和俄羅斯存有不可告人的關係,特朗普不能再妄稱米勒調查只不過是一場「獵巫鬧劇」。
不過,說到特朗普團隊有否主動配合俄羅斯,目前最大的可能出在2016年6月的「特朗普大樓會面」。這次會議的出席者包括特朗普的長子、女婿、馬納福特及來自俄羅斯的說客。已知的情況是特朗普團隊在開會前已經知道俄羅斯手上有希拉莉的醜聞、特朗普的長子曾表示樂於得到這些醜聞,特朗普自己也承認其子出席這次會面是為了得到這些醜聞。如上述均被證實,則特朗普團隊(如果不是特朗普本身)已犯下嚴重罪行:接受外國支持其競選活動。米勒會否起訴這次會面的各參與者,將是接下來的重點。
提到「特朗普大樓會面」,有指特朗普指示回應該次會面只不過是為了討論領養俄羅斯孤兒事宜。如此屬實,特朗普自己已犯上妨礙司法公正。不過說到這點,從特朗普把時任聯邦調查局局長科米革職以阻止其對前國家安全顧問弗林收取俄羅斯利益的調查,他多次要求司法部長塞申斯重新接管通俄門調查,多次公開攻擊和要求把米勒革職等等,每一項其實都足以構成妨礙司法公正的了。這還未說到特朗普考慮特赦各通俄門疑犯,是否也算妨礙司法公正。
上述各項僅是針對通俄門調查。近日意想不到的發展,是通姦案的調查對特朗普的殺傷力可能更大和更直接。事緣有兩名女子指稱她們曾與特朗普有婚外性關係,而她們在2016年總統選舉期間都獲得大額款項以換來保持緘默。生活不檢本身不是罪,但作出與競選相關開支而不作申報卻是。近日此案的最大進展,正是科恩向法庭承認他有份安排支付款項,而他更進一步說明當時是「受一名候選人指使」而這樣做。換言之,科恩已在法庭指證當今美國總統曾在競選期間犯法。
指使支付掩口費 殺傷力大
正常來說如有律師供稱其違法行為是受另一人指示,我們應可期望該人很快會受起訴。問題是現在這個人是當今美國總統,美國司法部的內部指引認為在任總統不可被起訴,法律界對起訴總統的合憲性也沒有共識,不少意見認為在任總統只可通過國會彈劾來約束。因此,特朗普的策略正是穩住基本盤。畢竟,彈劾總統要有眾議院過半和參議院三分之二通過,總統才會被迫下台,也就是只要大部分共和黨的參議員不背叛他即可避過一刧。
說到這兒,便可理解到當前美國中期選舉的一個怪現象:眾議院有望出現「藍色巨浪」,參議院的候選人卻緊隨特朗普。美國憲法規定眾議院每兩年全面改選,特朗普雖然穩住基本盤,但眾多醜聞卻得罪了不少中間選民,評論界普遍預期民主黨大有可能重奪眾議院控制權。不過參議院則是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議席,而今次改選的剛好是特朗普佔優的州份。如是者,共和黨的參選人先要考慮的,是得到基本盤支持以贏得初選出線,所以寧願抱緊特朗普。
回想當日特朗普當選,不少評論均提到美式政治的困局,甚至聲言民主制度走向沒落。然而回看各項針對特朗普的調查進展,似乎美國的制度再爛也還有三斤釘。而到了民主黨重奪眾議院,國會調查就會重臨特朗普的頭上;更別說特朗普終有一天會卸任總統,連帶失去豁免起訴的身份,今天調查所得的證據就會被帶上法庭。
梁啟智_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水門案中「深喉」為公定為私 |
上一篇: | 進步新勢力主導民主黨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