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歐洲人在二戰前的幾百年間,大舉在歐洲以外各個大陸建立殖民地,肆意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及天然資源,原住民遭奴役甚至屠殺更不在話下,讓「殖民主義」在今天充滿負面色彩,具殖民象徵意義的事物也備受批判。但除了傷痛歷史,歐洲人同時也為殖民地帶來現代化的政經體制和社會文化,部分前殖民地現時能晉身先進國家之列,也是受惠於殖民時代的遺產。因此,社會往往不會一面倒同意「去殖化」的行徑,紐西蘭計劃換國旗的事件,就是例子。
首先解構一下紐西蘭的殖民歷史: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在1840年與英國簽訂《懷唐伊條約》(Treaty of Waitangi),成為其殖民地,然後到1907年升格為英國自治領(Dominion)。二戰後解殖及民族自決浪潮席捲全球,紐西蘭也受其影響開始「去殖化」,1947年通過憲法修訂,紐西蘭國會獲得全面立法權及軍隊控制權,並在名義上分離英國皇室及紐西蘭皇室,其後逐步由自治領演變成獨立國家。
紐人戀殖 銀蕨不敵米字旗
說到去除殖民地象徵,更換國旗自然是要考慮的事,畢竟現行國旗實際上是以英國「藍船旗」(Blue Ensign)為基礎設計的領地旗,不能充分彰顯紐西蘭的民族文化特色及主權國家的獨立身份。
此外,紐西蘭更換國旗還有更實際的考慮,就是該國國旗跟澳洲同樣採用藍船旗配搭南十字星座的設計,分別之處僅在於紐西蘭用的是紅色五角星,澳洲則使用白色七角星,並比前者兩多顆星。
事實上,過去半世紀以來,多名紐西蘭總理、內閣成員以至其他政客都曾提出要更換國旗。當中最多人提出的替代方案是黑白色的「銀蕨旗」(Sliver Fern Flag),或是以黑白銀蕨葉為基礎的設計,因為以前的毛利人會利用當地特有的銀蕨葉反射陽光或月光來指引方向,充滿民族文化特色,紐西蘭人也經常用銀蕨葉和黑白色代表自己,但這些提議最終都因為幾乎無人支持而不了了之。
直到2014年,時任總理約翰基(John Key)將選舉承諾付諸實行,紐西蘭才在2015年,迎來首次決定是否更換國旗的公投;當時民間的參與其實相當踴躍,政府一共收到10292個設計方案;而雖然在首輪公投中,有過半數人屬意黑白銀蕨配搭藍底紅十字星這個充滿紐西蘭文化象徵意義的設計,但該旗的得票率被在次輪公投加入的原國旗拋離超過13個百分點。
紐西蘭人不希望換國旗,一來是他們早已對原國旗產生根深柢固的認同感,二來他們對英國殖民歷史其實沒有很大的反感,反而樂於接受由過去到現在該國與英國之間的強烈連繫。三來,就是實際考慮,一旦紐西蘭要換國旗,大至政府所有建築物、重要文件,小至一般駕駛執照等現存所有印有或設有紐西蘭國旗的事物,都必須更換,過程繁瑣,更要耗費大筆公帑,絕不划算。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從愛迪生之惡看反建制潮 |
上一篇: | 歐盟不能再高高在上指點非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