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去年10月,歐盟宣布一項對非洲投資的計劃,總價值達400億歐羅(約3870億港元)。這個非洲版「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將會刺激非洲經濟增長,締造就業機會,最終得以減緩年輕非洲人移民歐洲的浪潮。歐洲議會議長塔亞尼(Antonio Tajani)曾這樣說:「空談不能夠說服非洲人留在他們的家園,我們必須讓他們有機會過像樣的生活。」
塔亞尼說得沒錯。可惜他的方法不對。
過去近60年來,以歐洲為主的世界各國政府為了改善非洲的社會及經濟狀況,投放了大量金錢,當中很多都是低調進行,不為人知。要長遠克服非洲發展面對的挑戰,充裕資金固然是不可或缺;但同時非洲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結構也須調整,當中歐非關係更是有需要全面重整。
歐洲和非洲關係古老、複雜,且充滿痛苦歷史。歐洲人將他們那一套管治制度和價值觀,以至近代才出現的貿易機制強加於非洲,一直宣稱非洲人需要被訓練,需要現代化,並強調「能力建構」(Capacity Building)。歐洲一直以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與非洲合作,而改變這種互動框架,卻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像去年11月於科特迪瓦舉行的第5屆歐盟與非洲聯盟峰會之類的會議,就是個好開始。該次會議把焦點放於歐洲和非洲之間的複雜連繫。會議其中一個結論相當清楚:歐盟現在處理非洲移民的方式已經過時;若歐盟仍只依賴「銀彈策略」去應付移民問題,那麼歐盟必定會失敗。
殖民時代那種優勢一面倒向歐洲的歐非國家互動已成歷史。今時今日,歐洲需要非洲的程度,甚至高於非洲對歐洲的需要,尤其是在勞動力方面。在未來15年,非洲將會有4.4億人進入勞動市場,同一時期進入勞動市場的歐洲人預計只有7200萬人。非洲人想要工作,而歐洲就想要人手。人口老化已令歐洲增長受制約,勞動人口減少也讓歐洲的職位空缺快速增加。長遠來說,我們更很可能會看到非洲人受僱在歐洲從事安老工作。這個人口結構差異,突出了歐非重新思考雙方政經關係的好處。
歐人口老化亟須新動力
若沒有非洲移民,歐洲多個福利國家依賴的資源重新分配政策,在目前的人口老化速度下將不可能持續。問題不只是缺乏安老服務的人手,更嚴重的是整體人口中受照顧者比率上升,會讓社會福利系統愈來愈難取得足夠資金維持運作。強調人口流動性的移民政策,是現時歐洲工業、居民消費,以至社會福利持續運作的支柱。
由於中國和印度等競爭對手已察覺到非洲年輕人的潛力,歐洲必須盡快想方法吸引非洲的專才,而非把他們趕走。每年非洲都有約37.5萬名學生到海外留學,他們畢業後往往會在這全球化經濟大環境下,建立自己的事業。美國、加拿大、中國、中東等地,以至非洲國家本身也開始爭奪這批流動性和教育程度都高的非洲學生。
這就是為何現在歐洲比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在財政預算上過分斤斤計較;相反,歐盟應該尋求建立互惠的就業計劃,讓歐非兩地的人和文化都能盡展所長。對非洲而言,歐洲承認對非洲的需求,也是必須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以達致更合理的雙方合作關係。歐洲和非洲只要改變雙方合作的本質,就能締造更好的合作關係基礎,以應付當今日益難測的全球局勢。一旦轉變失敗,代價將非常沉重,而且大部分都會由歐洲承擔。
本文原載於Project Syndicate網站,本報經網站授權翻譯刊登。
Ibrahim Assane Mayaki_尼日爾前總理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紐西蘭換旗 政客熱民間冷 |
上一篇: | 用仇恨拉票 台灣轉型正義殊不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