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
本月初,在香港傳媒忙於主權移交20周年的新聞時,美國國會有一宗重要卻容易忽略的消息: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在審批一項重要的國防預算時,通過了一項出其不意的修正案:限期撤銷2001年的軍事授權法。這項修正案示範了一個很基本但在頃刻卻十分重要的美國政治理念:三權分立。
美國憲法一方面規定總統是軍隊總司令,同時規定只有國會才有宣戰權。綜觀歷史美國國會自二次大戰以來就沒有試過正式宣戰,現實來說當今世情瞬息萬變,也不可能每次等國會通過才能動武,總統有多少軍事權是個美國政治的老問題。在越戰時國會就通過條款,要求總統在動武後60天內得到國會授權。
911恐襲後,國會隨即通過反恐軍事行動授權,美軍以此法理依據在阿富汗和世界各地攻擊恐怖分子。問題是911恐襲至今已有16年,歷三任總統反恐戰爭猶如沒完沒了,覆蓋14個國家,不少評論認為當年的授權已被任意擴張,在也門用無人機搞暗殺又算是,連在沒有法庭命令下監控電話和互聯網也算是。國會常有意見認為應在適當時候收緊授權,或用新的授權取代之。
特朗普頭上金剛箍
不過在這個時機提出修正,又有另外兩重的意義。首先,奧巴馬任內的軍事授權執行已引起質疑,國會卻沒有收回權力。到了特朗普上台了,國會卻忽然覺得有此需要。有評論指此舉不可能純粹對事對不人,國會明顯對特朗普不放心,認為他會濫用權力。特別是特朗普轟炸敍利亞後,不少國會議員憂慮他會完全無視憲法列明屬於國會的宣戰權。
第二重意義,是回應了上屆美國大選後輿論對共和黨「一黨獨大」的憂慮。大選以來,共和黨掌握了白宮和國會參眾兩院,又透過大法官委任保持了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席位,彷彿一次過壟斷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變成「全面執政」。今次撤銷軍事授權的意外之處,在於雖然由民主黨的國會議員提出,卻要靠共和黨的議員支持才能通過。換言之,這些共和黨議員很清晰的告訴公眾:我有自己的立場,不聽白宮指揮。
讓我們拉闊一點去看:按照「全面執政」的說法,共和黨應可毫無顧忌地推行他們的政策。事實是自特朗普上任以來的半年時間,國會可是一條他承諾過的重大決議也未有通過。興建圍牆?撥款不獲批准。削減福利?沒有通過。大幅減稅?還未開始審議。加進口稅?只聞樓梯響。基建工程?提了幾句已經沒有下文。
唯一算是登上立法日程的,只有推翻奧巴馬醫改一項,不過也只是過了眾議院的一關,到了參議院這關卻卡住了。方案最少要有50票才獲通過,共和黨雖然有52名參議員,卻在溫和與激進兩翼同樣有足夠多的參議員不同意現方案。
這兒我們便清楚看到分權的力量了。沒錯,總統是共和黨人,國會多數議員也是,但他們的權力基礎不一樣。總統是全國選出,國會議員是地方選出,負責的對象不一樣。甲地選出的民主黨人和乙地選出的不一樣;丙地選出的共和黨人和丁地選出的也不一樣。現在不少溫和的共和黨人面對明年的國會中期選舉,眼見參議院的醫改方案只有17%的民意支持,當然會變得格外小心。還有各州的共和黨州長,他們不少都沒興趣賣特朗普的帳,不留餘地攻擊醫改計劃,也為這些反叛的議員提供了掩護。
凡此種種,在一個專制的社會當中,往往會被稱之為「亂」和「沒有效率」。然而反過來說,無人有能力在怱忙中一錘定音,每個環節都要經歷一連串的討價還價,也可以是一種制度優勢。近日傳出共和黨內要通過「分豬肉」來收買溫和派的議員,不過就算參眾兩院都分別通過醫改,還要經過兩院仲裁的過程,而不是每一個建議都合乎仲裁制度的要求,到時又會有另一輪的爭議。
今天的香港政治用「禮崩樂壞」這四個字恐怕也不足以形容,在太平洋彼岸同時出現了品格無下限的總統。不過美國的制度底子夠厚,他們的「政治亂局」也有值得羨慕之處。
梁啟智 時事評論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藉導彈試射 美暗通朝抗華? |
上一篇: | 買手細說遼寧號前身交易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