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
今場世紀的肺炎瘟疫,以迅雷之勢擴散至世界各地,令各國民眾加深原先本就對全球化的反感及疑惑,可能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寫下終章!如果未能及時扭轉此鐘擺的局面,國際社會的融合進程或將會從此倒退。
在此之前,因全球產業跨地域轉移,造成各國在貿易不平衡方面的爭拗。另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帶來貧富差距惡化等問題。加上,西方國家面對大量外來移民,產生在文化及宗教上的衝突。凡此種種的事態發展,均已埋下反全球化的種子。
朝「全球化」進發
然而,人類數千年來的歷史進程,大致上都是朝向融合,以壯大經濟規模(economies of scale)來達至提升社會繁榮增長。由古代的村落併湊成邦,再合邦成國,繼而互相吞併,建立皇朝、帝國。及後,東西世界逐步打通,貿易往來愈益頻繁,進一步汲取在經濟上分工所產生的紅利。人類社會在這漫長的融合過程中,朝代版圖雖則分分合合,但總的還是朝着「全球化」方向進發。在二次大戰之後,國際組織紛紛成立,推動全球自由貿易及國際規範統一化。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更將產業鏈全球化推向高峰。社會融合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相當驚人。近代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中國在上個世紀末推行改革開放後,逐步融入國際社會,單計中國的得益便將13億人口從赤貧拉向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
無論是村、族、邦、國,以至全球的融合,不但要建基於共同得益,還要相互間存在着兼容及同理心,才能產生信任而彼此合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此,國與國之間的合作亦如是!但人類天性的分別心及自利行為,乃原始的生存基因。即使人性本善,但總是傾向親疏有別,敵我分明的這種二元思維。而宗教在改善人類心靈的狹隘,及在共同信仰上建立互信合作的基礎等,均對推動人類社會融合有着難以抹殺的功勞!
宗教難以共融
不論是西方的亞伯拉罕系三大神教(即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或是東方的佛教,皆非常推崇大愛與慈悲的概念!西方神教的「愛你的憐人」與東方佛家的「菩薩心腸」等教誨都是希望人能產生同理心。如果人每事都以大愛及慈悲之心看待,則較能從他人(或他國)的角度設身處地去理解對方,達至兼容及互惠的合作效果!這亦是各個宗教推動本身普及化發展所採取的必然途徑。然而,此種宗教的特性不但有利當權者的統治,減少國家自身的內耗紛爭,兼且有利於將帝國向外伸展,以宗教的共同信仰及兼容的心態,消弭不同邦族間的分歧。
宗教信仰雖擁有促成社會融合這個特性,但各宗教之間本身卻又難以共融!因在教義及神祇上,大家都絕不存在任何妥協的餘地。歷史上,宗教間更不乏敵視及戰爭的狀態。早前當各國還酣於全球化的共同利益時,曾試圖尋求建立普世的宗教共同體。但在融合的過程中,強大的一方往往傾向將其宗教信仰的理念及規條,加諸於其他盟友身上。例如,美國便將自身基督新教那種崇尚個人人權自由的理念,宣揚及推廣成「普世價值」!這當然有利於全球化的發展,因在同一價值觀上進行融合。然而,這更有利於美國自身在全球融合中的影響力及領導地位。
但是,如今全球化的發展在各國「分贓」不均的衝突下,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在各國彼此之間逐步失去相互尊重合作的情況下,利益爭拗以至貿易戰頻生,而一直以來各宗教之間的摩擦便更為突顯,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之間的長期積怨。宗教的融和力千百年來似乎只存在同一的信仰之內,而難以跨越宗教間的鴻溝。不同的宗教觀念所產生的「文明衝突」,在全球化下因只容單一宗教的普世地位而嚴重加劇。宗教因而竟變成反全球化勢力的另類因素!
宗教信仰所培養出的心靈寬容力,原是達至人類社會融合的重要催化劑,為此而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但宗教間根本潛在的信仰衝突,到全球化進程達到需要普世信仰的出現時,宗教間的鬥爭卻又會反過來阻礙人類社會的融合。這豈非有些「成也宗教,敗也宗教」的味兒!
撰文 : 思泯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抗疫新常態.衞管新行業之一 |
上一篇: | 瘟疫生命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