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
人的一生就是不停地作出選擇,而每個決定就左右着你的一生。也許,最艱難的抉擇,反而是面對你的至愛至親,在他們的生命將盡之前,你所作出的決定!
年初上映的一套有關華人社會的美國電影《別告訴她》,該片的女主角還因此榮獲美國金球獎。故事講述家中的長輩罹患絕症,家人應否如實告知?片中細膩地描述中西文化在處理死亡議題上的衝突。但此片在華語市場不甚賣座,並一度遭內地將映期撤檔,可能正因為此片所反映的,都是每天每日會在華人家庭上演的事實!那麼,又何來吸引觀眾之處?徒惹來傷感!
香港地處中西文化交滙,一方面有着傳統的華人社會文化,也擁有濃厚西方思想的價值觀。對於家中老一輩患上不治之症,應否如實告知仍有不少爭議!說出真相或許會令老人家產生莫大的恐懼及絕望情緒,但隱瞞病情又恐怕令病人遺憾有未完之事?片中是兩代人中西文化的爭持,現實是很多家庭曾經面對過的內心掙扎,承受着可能因自己決定的出錯,帶來一生難以磨滅的精神負擔!
猶如電影劇情
梁老太80多歲,有五名子女,身體一向壯健。兩年多前做完脊骨神經的大手術,不消數星期便已完全康復!故此,去年底只因持續咳嗽一段時間,但在體檢後卻被確診為肺癌末期,這對家人來說真有點晴天霹靂!然而,對於是否將病情如實告訴老人家,大家都顯得躊躇不決。一方面,多位醫生都難以確定存活期有多久,而不同的治療方案也會引起她的疑慮。就如電影《別告訴她》的劇情一樣,家人不但對告訴她與否感到極之為難,更甚的是對選擇何種末期治療方案亦有歧見!
對於絕症的治療方案,這不但是個別家庭的選擇問題,還牽涉到一個國家的醫療政策,及社會對放棄治療的態度!美國前白宮健康政策顧問,奧巴馬時代醫療改革的推手,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醫生曾呼籲美國醫療系統作出改革,對絕症病人的治療方向,應從提高存活率轉為改善臨終前的生活質素。這個做法不但可大幅減輕個人及社會的醫療負擔,還令絕症病人在臨終前能過一段有意義的生活!
忽視真正需要
這位曾登上《時代周刊》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的麻省總醫院外科醫生、哈佛醫學院教授,在其撰寫的Being Mortal一書中指出,美國在醫療方面的突破無疑是延長了民眾的壽命,但卻往往忽視了年老者活在生命最後階段的真正需要。醫學科技的進步促使人類改變對衰老及死亡的看法,錯誤地將它視作一種「疾病」!故此,無論是醫護或病者都千方百計希望「治癒」它。
事實上,死亡的威脅會迫使部分的絕症病人及其家屬,去採納一些存活機會甚為渺茫的治療方案,即使明知治療過程的副作用會對病人身心帶來相當的痛苦,且難以正常地生活。但所醫治的始終是不治之症,不單醫療耗費高昂,即使治療能延長生命,很多時都是些沒有生活質素的日子。然而,放棄治療卻往往被視為絕望及終結的等號,這對病人及其家屬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心理包袱!
梁老太的家人正是面對這個艱難的抉擇!她因太大年紀用不上化療,而基因測試則證實沒有合適的標靶藥。即使勉強用上較冷門的混合藥物來作免疫力治療,醫生都認為只能稍為延長生命,但期間因用藥會令病人生活質素大幅下降!最終,家人多番掙扎後選擇了紓緩治療,只是大家對這個決定都三緘其口。
在老太最後的日子裏,全家總動員去了外地旅行,讓她多感受與兒孫一起的天倫之樂,這倒頗像《別告訴她》戲中安排假婚宴的原意:好讓各地的家人團聚。後來,老太的病情雖然惡化,但因紓緩治療而不需長期住院,讓親友能多加照顧及陪伴。在沒有太多的病痛折磨下,老太在病發後3個多月,因呼吸衰竭而安詳離世。
梁家這個毅然的決定即使是正確,但其心理負擔之沉重,顯然不是人生中一個輕易的抉擇!社會應對那些作出「請不要延長我的生命!」的絕症病患者作出致敬。可惜,就如葛文德在他書中所述,現今的醫療體制及社會並沒有批評及遏止這種心存僥幸的治療方式,並視之為病人的權利及醫療進步!但這不良風氣不單提高個人及社會的醫療成本,還為病患者帶來不必要的身心痛苦,使他們難以有尊嚴地活到生命最後的一刻!
撰文:思泯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如果足夠 已經足夠(下) |
上一篇: | 坐飛機最佳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