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7日
今年的清明節好像來得特別早,一場瘟疫帶走了不少原不該失去的生命。居家避疫本是合理的舉措,但卻無情地褫奪了在喪禮上說聲道別的機會!偌大的靈堂顯得格外冷清,疫情下新知舊雨竟也送不了行,家屬哀傷之餘還得抹上一份無奈!
有人家靈堂前掛上一對輓聯:「歲近清明思親切,慎終憶絮倚門情!」給映襯在白花叢中,對逝去之親情顯得倍覺思念和傷感。誠然,一個人的人生都是由感情所編織而成。當昔日深植在心的情感,最終只能換成無盡的思念。那麼,喪禮不但是對亡者付予這段感情表示道謝,還得是向自己這一段交織出來的「人生」說聲告別。這是,好讓死者安息,生者安心!
接二連三投河悲劇
喪禮,若有宗教信仰的話,就是引渡亡者往生;若沒有的話,就是對亡者的一生表示尊重,令其有尊嚴地離開這個塵世。然而,不論有否宗教信仰,喪禮對在生者而言,其意義更為深遠,因這除了是向亡者道別外,亦是在生者對自己這一份的感情所作出的告終。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喪禮倒是辦給在生者看的!
在《27場送行》一書中,記錄着義工遇上其中這樣一個難以用巧合來形容的不幸個案。20多年前,台灣的張寡婦含辛茹苦地獨自撫養4個兒女,但因家境十分清貧,長子不欲負累家庭而投河自盡。次子卻因兄弟情深而大受打擊,步哥哥後塵亦投河而去!5年後,小女兒因車禍擔心被索償,竟跳進同一條河中!最後,連剛離婚的三女兒亦因財困而投河自殺。接二連三親人的離逝令她萬念俱灰,亦不理小孫兒而獨自投河,但卻被救而活下來。
雖然張太太獲救後失去再次尋死的衝動,但每每想起因貧困而未能給死去的兒女一個似樣的喪禮,加上小女兒一直屍骨未尋,導致終日以淚洗面,精神瀕臨崩潰。後經社工轉介到無償安葬服務,幫忙辦了一場「空棺的喪禮」!苦命的兒女終有安息之所,貧母得以放下多年來沉重的悲傷包袱。及後,更得到不少熱心人幫忙,輾轉尋回小女兒的屍身安葬。她和孫兒終可覓得心安,重新上路!
就如茱迪.泰德邦(Judy Tatelbaum)在她的The Courage to Grieve一書中所說:「悲傷是需要關注才能治癒的傷口⋯⋯沒有表達出來的悲傷,才會是永遠持續的悲傷。」一場喪禮所牽引出來的悲傷不是亡者的,而是在生者的!因失去與亡者由親密關係所編織的情感,轉化為剩下思念的悲傷,人必須面對並與之告別,方可釋懷。告別的不單是對亡者,也是對自己過去的情感。
以嚴肅喪禮為主軸而榮獲近百項國際及日本影展殊榮的影片相信不多(只以喪禮為背景的不計),日本劇情片《禮儀師之奏鳴曲》將喪禮對亡者及生者的意義細膩地勾畫出來!雖然片中描繪的奠儀是東瀛色彩,但能拿下自1956年至今日本唯一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當然是其能帶出殯儀在不同層次的社會及人文意義。影片無論在美學、演出及劇情都贏過不少讚譽,並在忌諱死亡的日本觀眾群中,竟創下當年的高票房紀錄!
總結在塵世中關係
影片當中部分的情節,正好描述禮儀師如何透過處理遺體及主持喪禮,從而協助生者表達對亡者那份未完的感情,以及讓他們整理及結束過去的關係。禮儀師莊嚴地為躁夫的亡妻塗上她心愛的口紅,讓小孫女為過世的婆婆穿上心儀的襪子等在影片中的小故事,都是一個在喪禮上最後的機會,好讓他們去表達那份對亡者在生時,無法或不願展示的感情!
當親人還在世時,每多沒有適時地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情感。然而,死亡總是來得突然,攫奪了以為永遠都存在的表達時機!一場恰當的喪禮,即使死者已矣,還是能把生者與亡者通過殯儀聯繫起來,總結大家在塵世的關係。這樣,生者也許能把悲傷及遺憾放下,好好告別一段感情!
撰文 : 思泯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回巢港人,全城抗疫有你! |
上一篇: | 絕對禁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