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2月4日

鄧智偉 醫生與你

腸易激綜合症

提起肚痛,大家都有可能會化身成為小醫生,想起一些常見原因:食錯嘢、胃痛、盲腸炎、腸塞、膽石、胰臟炎、腹膜炎,甚至腹部皮膚「生蛇」等。肚子裏裝着大大小小的器官,究竟長期肚痛原因何在,有時真的要慢慢拆解。

今年63歲的余女士,約5年前開始經常出現肚痛肚瀉,有時一天五六次,最初懷疑自己食錯嘢,家庭醫生卻認為是腸胃炎,但用藥後並無改善。原來她是患上腸臟功能失調,意思是指病人經常出現復發性的腸胃不適,但經身體檢查如腸鏡、掃描、血液和糞便化驗後,卻發現沒有任何結構上的異常。

很多醫生都以「腸抽筋」來形容這種情況,正式名稱是「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由於患者多於用膳後經常出現腹痛和肚瀉,最初都會懷疑是進食了不潔的食物,但往往卻發現席上只有自己一個「中招」,而且這個現象更重複出現,以致每逢外出用膳都要鎖定洗手間位置,以應付突如其來的「需要」,又或索性減少外出用膳,所以IBS有機會引致逃避社會交際甚至抑鬱症。

IBS是一種都市常見的毛病,本港約有16%人口受不同程度的IBS影響。有機會發生於任何年齡人士身上,當中以年輕、女性患者較多,部分就讀中學時已經受此症困擾。IBS主要是由於調節腸道痛覺的系統出現過敏,就好像火警鐘誤鳴一樣。即使進食了稍為「生冷」或油膩的食物,便會刺激腸道出現痛覺反應,並且引發肚瀉或便秘的症狀。

引致腸道痛覺敏感的成因有遺傳因素,此外,飲食習慣、情緒、壓力以至腸道菌群異常和免疫系統失調等,也是導致IBS的成因。故此,一般腸胃藥物並不能有效治療IBS的症狀,而不少IBS患者也會嘗試使用中藥來紓緩病情。(鳴謝中文大學醫學院腸胃科胡志遠教授提供部分內容)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醫生與你》將有更詳盡內容,逢星期六晚上9時半在港台電視31播映。

作者為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講座教授

 

[信健康] 認識腸易激病非難事? 健康資訊派上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