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3月3日

梁亦華 教育講論

從語文中心衝擊事件 看本地語言學習

上月,某大學發生了學生包圍語文中心,以抗議普通話評核結果的事件。期間學生對師長作出不禮貌言行,引起了社會不少爭議聲音。

事件發展中,學生行動被坊間扣上港獨帽子,繼而被高度政治化,然而事件所涉的粵普語言爭議,其實不一定與政治有關。

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第二語言的困難在於欠缺語境,這不只令學生欠缺日常生活的應用機會,也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對此,語言心理學家Gardner提出工具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和綜合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兩分類。所謂工具性動機,是指學生預期掌握該種語言後,能夠為自己帶來的實際利益,例如升學或就業機會等;綜合性動機則視乎該語言使用者所展現的親和力,能否吸引自己學習來與之溝通。前者視乎學生對未來的預期,後者則取決於學生對現在或過去該語言使用者的觀感。

綜合動機不足

在香港,英語及普通話所代表的經濟實力是無可置疑的。儘管港人升學目標不一定是內地學府,但不論服務行業,還是金融工作,普通話已成了港人跟客戶必不可少的溝通媒介。部分本港學生抗拒學習普通話,主要原因在於綜合動機不足,即港人所感知的普通話使用者族群形象較負面相關,而這形象往往受到周遭環境、身邊所接觸的人事,又或傳媒對相關族群的報道所影響。

語言經濟價值

可是,對普通話使用者的族群形象較低,是否就等於這學生擁有港獨思想?港大學者Gao於2000針對中港學生進行研究,發現內地學生對英語的好感,竟比曾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學生高;而教大學者Yu於2016年訪問260名中港學生,發現內地學生對普通話的綜合取向評分遠低於英語;如只選取一種語言使用,59.3%的內地學生選擇英語,而非母語(普通話)作唯一語言。可見,語言經濟價值只是學生選用的考慮因素之一,語言在過去的歷史地位,以及它所反映的文化軟實力,也決定着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弱,而這也不應被視為愛國或港獨與否的硬指標。

中港學生融合

要提升本地學生的強普通話學習動機,我們無法一夜間提升文化與族群形象,但卻能從身邊校園環境着手。不少研究指出,跨文化社交需要是大學生語言學習的主要動機,雖然本港各大學均着力招收非本地生以增加「國際化」形象,但如何促進不同背景學生深入交流,卻未有着墨太多,致使中港學生各自抱團,雙方不只欠缺共同話題,亦對對方存有不少負面形象。例如香港亞太研究所的報告《內地生在香港》便指出,內地生會覺得本地學生經常遲到走堂、把時間花在兼職或課外活動上,本地生則認為內地生都是學霸,上課與之同組「好chur」,是對自己苦不堪言的「挑戰」。

所謂「讓教育歸教育,政治歸政治」,本次衝擊事件,某程度上反映着多年來院校國際化有量無質的不足,要真正讓中港學生真正融合(Integrate),而非單純共存(Co-exist),學生才能真正得益於大學國際化的政策,發展出開放性的多元文化。

撰文:梁亦華_香港教育大學項目主任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生樂園」,每篇文章約為7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