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4日
香港小交響樂團(小交)於7月8日在香港大會堂演出了一場帶有濃厚的維也納樂派氣息的音樂會,曲目包括2首管弦樂:舒伯特的第五交響曲和貝多芬的《科里奧蘭》序曲;舒伯特的藝術歌曲3首:《鱒魚》、《在晚霞中》、《魔王》;2首歌劇詠嘆調:貝多芬《費黛里奧》裏的〈可惡的人!你趕往哪?〉、馬斯奈《希羅底皇后》裏的〈他是溫柔的、他是美好的〉,以及馬斯奈的小提琴曲《沉思曲》(選自《泰伊絲》)。
擔任指揮的是首席客席指揮柏鵬(Christoph Poppen),獨唱為女高音斑莎(Juliane Banse),小提琴獨奏為小交樂團首席James Cuddeford。
其實小提琴曲大可以選奏貝多芬的《浪漫曲》、馬斯奈的詠嘆調可以選唱莫扎特任何一首歌劇詠嘆調。這樣,整場音樂會就百分之百的「第一維也納樂派」音樂會了。
整場音樂會的演奏時間,大致上是管弦樂曲佔50%,獨唱曲和小提琴曲佔50%。舒伯特降B大調第五交響曲有4個樂章: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非常正規的古典樂派奏鳴曲體的交響曲,比貝多芬的交響曲更接近「海頓風格」。這一次在大會堂聽小交演奏舒伯特的「第五」,覺得舒伯特更像是受教於海頓的學生!
現任德國科隆室樂團首席指揮的柏鵬,處理舒伯特的第五交響曲精緻、清澈透明,十分秀麗典雅。第一樂章活潑可愛;第二樂章優美抒情,是四個樂章中最長的;第三樂章帶有維也納式的幽默;第四樂章燦爛輝煌。筆者聯想起在維也納和薩爾茲堡音樂會的舒伯特交響曲的演出,頗有相似之處。柏鵬在處理貝多芬《科里奧蘭》序曲時,似乎缺少了貝多芬的風格!貝多芬與舒伯特的確是截然不同的人!
德國女歌唱家
這次音樂會的主題是「醉人歌韻:女高音斑莎」。她出生在德國南部,成長於瑞士的蘇黎世,在德國和瑞士的歌劇院學習、演出過。她的音色、音量十分穩定、扎實,很適合演唱德國藝術歌曲。但德國藝術歌曲從舒伯特經舒曼、布拉姆斯到沃爾夫等是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馬勒之後,瑞查、史特勞斯、荀白克等均用現代樂團伴奏。從這個歷史角度來看,舒伯特的歌曲是不適合用樂團來伴奏的。
斑莎將《鱒魚》和《在晚霞中》處理得過於戲劇化,後者從頭到結束,整首歌都是寧靜而抒情的。《魔王》裏父親、兒子、魔王,都是男聲,因此男聲較更適合歌曲的內容和風格。
指揮柏鵬在音樂會開始前講了七八分鐘的話,筆者覺得場刊已將音樂會的曲目解釋得清清楚楚,似乎無此需要。筆者習慣看場刊,不太習慣指揮的開場白,有違歐洲音樂會的傳統。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文藝活動預告 |
上一篇: | 劉偉強自信拍主旋律電影也有港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