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2日
後疫情年代,生活看似回復正常,但經濟不景氣,藝文團體均感受到各方大幅削減撥款資助的金額。有鑑於此,藝文團體不得不重新估量營運方向和目標,更必須思考自身在業界的定位,以調整其工作方式順應時勢。然而,面對文化生態的轉變,藝文團體如何評估其工作成效,又因應什麼而重整發展方向﹖
成效評估是觀眾拓展的關鍵
同樣身處危機,英國研究及創新基金資助一項名為「文化參與指標」(Cultural Participation Monitor)的長期追蹤研究,旨在考察大眾為何參與藝文活動、他們對藝文團體的觀感與期望如何、願意花多少時間及金錢投入其中。研究團隊相信認識不同觀眾群的興趣與需求,有助於藝文團體認識觀眾群是誰,繼而為他們創造息息相關又富有意義的文化體驗。里茲大學文化價值研究中心更認為觀眾拓展是藝文團體存亡的關鍵。
研究中心一方面進行有關藝文活動如何創造價值的研究,另一方面向業界提供專業培訓,指導藝文團體如何搜集質性證據衡量計劃的成效,藉此向撥款機構闡釋藝術文化的價值,盡力爭取資源。
香港業界面對的難題
對於本地藝文團體來說,觀眾拓展已是談了二十多年的課程。可是,有關當局與大學研究中心鮮有魄力從事長期追蹤研究,考察香港藝文參與者的喜好、投入的藝術類別與活動以及行為模式等。藝文團體又往往因人手與資源所限,無法就各項計劃進行成效評量;即使資源足以應付參與者的訪談,卻又未能與未曾涉足藝文生態的研究人員達成共識,難以分析質性資料的含義,由此調整團體本身的工作方式或與參與者的互動。
更甚的是,撥款機構的衡量機制多着眼於數字,如參觀人次、舉辦活動數目、媒體報道次數等。這些成效評量的準則只看到「量」,卻無視「質」。數字簡化成計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卻從未看到參與者是誰、他們會否因其藝文體驗而稍有改變。他們曾否因投入藝文活動而深受觸動?會否因而對自身、對社會現狀或未來延伸不同的想像?參與藝文活動有否促成人與他人、與社群的連結?藝文活動有否燃起參與者的興趣,令人掌握新技能與新知識?無可否認,藝文活動耗時甚長,參與者的經驗繫於個人的觀感及當下的生活境況,成效評量必須因應計劃的目標及參與者的背景與空檔時間而調整,無法以一套放之四海的方法或準則考量所有計劃。如何因應不同計劃而設計評量機制?里茲大學文化價值研究中心的資源庫提供了不少具體可行的方案,可作本地藝文團體的借鑑。
成效評量是什麼?
文化價值研究中心直指成效評量固然有助於撥款機構看到藝文計劃如何有益於社會人心,但其宗旨並不在於藉參與者的愉快經驗解釋計劃做了什麼。否則,評量報告只流於慶祝成功案例,致令藝文團體怯於實驗新想法,一遍又一遍老調重彈,無力因時而變。他們將成效評量定義為循證學習(evidence-based learning)的過程,從構想籌備、開展計劃直至完成為止,每一階段評量所得的意見有助於團體思考接下來如何與合作夥伴、參與者共同創造富有意義的文化體驗。
儘管研究中心無法提出一套標準的評量機制,但他們認為評量必須建基於兼聽藝術家、合作夥伴與撥款機構等多方觀點,而非只收集參與者的反思,藉以考量計劃的實質影響,促使團隊逐步實現其志業。藝文團體必須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誠實面對不同聲音,勇於擁抱失敗以求精進。參考轉變理論(Theory of Change)的框架,研究中心直指評量絕非線性思考,簡單比較計劃的預想與最終的成果。反之,評量是一環迴往復的學習過程,涉及計劃構想的試驗、初步分析回顧、從錯誤中學習,繼而加以修正計劃的設想等。每一階段的評量必須聚焦於計劃所對應的課題(如獨居長者的福祉、藝術介入社區營造等),仔細思考此階段的活動規劃如何推動改變(比方計劃旨在改變什麼、改變如何從參與者、合作夥伴或社會大眾等層層推展、改變將達致什麼),又以什麼形式收集質性證據(如參與者的作品、計劃期間的創作日誌、不同階段的訪談內容等)。
藝文計劃的評量大多倚重質性證據,藉以發掘計劃不同持份者的經驗,確保更整全的理解計劃各個環節的成效。事實上,策劃計劃的藝術家與參與者的觀點截然不同,但雙方的學習過程同樣重要。評量報告必須避免非此即彼的單一論述,務求看到不同人的視角,以及計劃多元紛繁的面貌。再者,計劃某一面向的成功,或許意味着另一面向的失敗。當公關宣傳令社會大眾對計劃有所遐想而紛紛湧往當地,街坊或因不必要的曝光而多所抱怨。評量如何定義計劃的成敗、成敗又由誰來判別?顯然,藝文團體的評量報告不必否定任何一方的觀點,反而必須接納不同聲音,藉以思考箇中未曾盡善盡美的因由。
評量的轉向
早在2016年,倫敦大學高等研究學院教授Geoffrey Crossick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藝文活動確實給參與者與社會帶來各式各樣的價值。其中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就在於藝文活動提供了實驗不同可能的機會,讓人得以抱持開放的態度願意跳出常規,創造改變現狀的條件。然而,有些藝文活動對人的影響往往含蓄而不明顯、卻更為長遠的,如鼓勵人直視自身的境況、認清自己是誰,又如喚起參與者的同理心、改善社群關係等。顯然,成效評量有助於藝文團體掌握確切的證據回應撥款機構的要求,更能展現團體運用公共資源的責任。即使目前業界未曾就如何評量取得共識,但從有關文獻與研究報告的討論,藝文團體大可因應計劃的規模與資源自行試驗,摸索出合宜的評量方法,反思計劃所達致的成果及其因由,使得所有合作夥伴與參與者的經驗成為團體不斷成長的養份。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罪加一等 |
上一篇: | 暴雨檢驗政府監管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