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22日

丁穎茵 文化論政

探問鄉郊保育的未來

近年環境及生態局轄下鄉郊保育辦公室(以下簡稱鄉郊辦)批出多個資助項目,鼓勵大學與民間團體投入偏遠鄉郊地區,保育當地的自然生態與文化遺產。位於新界東北邊陲的谷埔正是鄉郊保育資助計劃的實驗基地之一。過去此地連繫着荔枝窩、鎖羅盆等東北村落與沙頭角墟巿,運貨與經商來來往往好不熱鬧。然而,隨着城巿發展,經貿活動的重心轉移,村民逼得往巿區或海外謀生,谷埔日漸沉寂,落得十室九空、昔日的樓房建設盡皆荒廢。對於行山客來說,這兒是石屎森林難得的清靜地,更是雀鳥棲息的天堂。可是,祖上扎根於此的村民卻有感城巿發展從未顧及自家土地,以至家不成家,就連家族的回憶、鄉郊生活的傳統也都淹沒於時間之流。

今天谷埔只剩下寥寥幾人,鄉郊保育顯然無法令村子回復往昔風光。那末,修復荒廢建築、復耕農田可以為村民做些什麼?同樣重要的是,鄉郊既屬於村民,也屬於任何一位慣於城巿生活的香港人。鄉郊於我們而言意味着什麼?鄉郊保育又給香港的未來帶來什麼?

其實,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於2002年已然指出,農村及其所處的環境是人類文明累積千百年的知識及經驗實踐,由此而形成的土地利用系統,既維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亦配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對人類永續發展有所裨益。該組織更一力推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將農業、農耕法以及相關的景觀及傳統文化習尚視為獨特的文化遺產,必須加以傳承發揚,確保農業生產不會破壞環境,又同時足以提供糧食餵養全球人口。

農業文化遺產與永續社會

2010年,日本政府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更進一步提出《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主張重新檢視人與自然的互動,並且採取措施重建鄉村聚落。「里山」意指由鄉村及其社會和生態網絡組成的聚落,介於城巿與自然環境之間,可作人類聚居地與野生動植物棲息處的緩衝地帶。研究人員發現農業不振,致令耕地與次生森林相繼荒廢,使得原來的生物多樣性萎縮,維繫一地福祉的生態系統亦逐漸退化。因此,是項倡議主張重新認識傳統如桑基魚塘、鴨稻共生等善用自然資源的傳統農業文化,着力經營與維護鄉郊聚落,務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持續得到自然資源的供給。

過去我們談鄉郊往往着眼於經濟收益與公共建設,只看到鄉村所欠缺的,卻鮮有看到鄉郊對一地的社會、生態及文化的價值。《里山倡議》強調漁農業供養着鄉村與城巿人需要的食水、糧食與清新空氣。漁農業所養護的生態網絡與池塘、林木、草地等自然景觀,更有助一地調節氣候、防治病蟲害,以至排水防洪等,令社群更有韌力應對未來氣候變遷的諸般挑戰。對於城巿發展不斷擴展的當下,鄉郊所積蘊的傳統文化──如烹煮醃製、建築工藝、傳說歌謠、以至土地倫理與鄰舍互動的規範等,也向城巿人展示另一種生活模式的可能性,促使大眾再三反思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關係。

換言之,鄉郊是人力與自然經年互動而塑造的地景,其保育必須顧及農業生產、生態維護以及永續生活三個面向,探索如何妥善管理這一公共資源,使得任何人均可以不同形式投入其中、參與相關活動,甚至選擇生活於此。借助《里山倡議》的思考,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香港推行的鄉郊保育如何開拓公眾對鄉郊以至本地農耕文化的認識?又如何在旅遊與消費的慣常想像外,復育鄉郊使之成為體驗自然、安居樂業的地方?

目前鄉郊辦的工作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一透過資助計劃鼓勵大學、民間團體與村民合作提出有關建築修復、生態維護又或農業文化復育等計劃;其二則動用政府撥款進行修建工程,改善鄉郊現有的建築環境,奠定鄉郊保育的基礎。

谷埔保育的嘗試 我們的鄉郊?

就保育谷埔而言,鄉郊辦所批轄的計劃或從事古舊建築修復、或推行口述歷史訪談,又或從事鄉郊保育規劃的研究。如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推動的「遊谷探埔」計劃,藉由修復客家村屋,使之成為跨學科教研團隊、學生、義工與回流村民共享的公共空間,舉辦綠色生活體驗、手作工藝研習等推廣鄉郊文化的活動。又如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城巿景觀及設計系主持的「慶春約七村、谷埔、鳳坑概念規劃」,則活用舊日鄉約的互助網絡,使之轉化為現今社群與不同民間團體的合作計劃,以祈各村善用本身的生態及文化資源,找到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另外,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更策劃村史研究計劃「去留散聚:谷埔人百年流徙重聚的故事」,仔細紀錄過去活生生的人與事,並從社群的離散與聚合拆射出人於歷史洪流的決定。

這些計劃尚在進行,目前難以衡量其對鄉郊保育、甚或本地永續發展的影響。然而,計劃曉有意思的地方卻在於將鄉郊視為本地文化遺產,不是隔絕於現實社會的、僅存於博物館展櫃的「標本」,而是長年累積的知識系統、土地倫理與生活實務。或許鄉郊文化遺產不一定切合時宜,但其持久延綿卻說明傳統的生命力自有不易為城巿發展、當代教育體制所消解的文化資源。各項保育計劃所做的,無疑就是傳統文化與當代思維交接的實驗,思考鄉郊文化遺產如何回應時代、回應不同社群的需求,從具體而微的生活實踐,如生態導賞、農地復耕、客家歌謠等,尋找城巿與鄉郊共榮、人與自然和諧並處的未來。

或許隨着時代發展,本地農業不得不轉型、鄉村聚落亦無復昔日的風光,但鄉郊水土的養護以至農業文化的保育卻與我們未來的福祉息息相關。眼前各式鄉郊保育計劃的嘗試大可視為我們對未來家園的想像、社區營造的實驗,邀請社會大眾一同叩問:如何檢視鄉郊山野所蘊藏的自然與文化資源?如何與不同社群及團體合作,參與社區建設?又如何從鄉郊文化發掘社區經濟的種種可能?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