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9日
特區政府正就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展開公眾諮詢,這是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內的第二份《施政報告》。筆者身為醫生,有一些從醫療專業角度出發的建議拋磚引玉,希望引起社會關注,令更多人發聲,改善服務,增加全社會福祉。
第一,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提升整體市民健康。
基層醫療是醫療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基層醫療做得好,可減少需要去醫院就診的人數,提升市民的整體健康水準,減輕醫療的整體負擔。遍布18區的約3000多名在社區服務多年的私家家庭醫生,可為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發揮積極的作用。建議政府加多與這些醫生多些合作。
第二,建議醫管局提速提量提效。
醫管局的撥款相對十年前增加一倍,僱用醫生人數亦增加約一倍,但十年來的服務質素是否有同等水準的增加?多個專科的新、舊症約期、手術輪候時間不減反增,前線員工工作量大,士氣低沉,流失率不容樂觀。醫管局已經成立33年,是時候重新審視運作,怎樣提速提量提效。
第三,增強公私營協作。
目前約有6000名西醫提供公營醫療服務,須服務全港八至九成人口,按比例計算每1000人只有約一名醫生。與之相對的有7000名醫生提供私家醫療服務,僅服務10%至20%的人口,即每1000人有7名醫生。必須打破現存人為的公私營資源鴻溝,醫療資源應擴大至整體香港市民,讓市民得到更好、更便利、更快捷的醫療服務。
筆者牽頭與醫院管理局合作展開提供白內障手術的「耀眼行動」,2007年開始計劃時在公立醫院輪候的白內障病人有3萬多人,兩年間有約一萬名患者通過計劃於私家醫生處接受手術,令公立醫院手術等候時間由60個月減少到23個月。患者受益的同時,亦減輕了公營醫院壓力,一舉多得。這便是一個好例子。
第四,增加控煙控酒力度。
政府目前的控煙措施主要是增加煙草稅以及擴大禁煙區。建議增加買煙難度,目前隨處可見的便利店內都可以買到香煙,對吸煙者來說十分方便,但集團經營的便利店是有能力接受減少賣煙的收入,且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若是出售香煙的地方只是固定的幾個點,令購買香煙不方便,便可以減低抽煙的意欲。控酒也是同樣道理,所有種類的酒都是第一類致癌物質,必須加大力度加以控制。
第五,防控近視 不可忽視。
香港近視發病率為全球之冠,八成高中生,九成大學生均患有近視。超過600度的高度近視是病,屬於高危且帶來致盲併發症。多年前國家已經將防控近視定為國家政策,並制定一連串的措施。建議本港成立跨部門、跨學科的近視防控中心。
第六,防疫抗疫 未雨綢繆。
上一次大型流行疾病SARS是2003年爆發,新冠是2019年爆發,下一次大流行病必定會來,短則10年內。社會需要密切留意病毒新變化和威脅。對防疫抗疫仍然不可掉以輕心,更應未雨綢繆,建議成立「防疫抗疫準備中心」,及早籌劃。
第七,充分發揮中醫醫療資源。
筆者是西醫,但是和很多西醫一樣,非常尊崇中醫藥產業。除去西醫,本港另有約一萬名中醫,中西醫一起算則每1000人有3.7名醫生,在世界範圍都是領先水平。中醫現只分擔約一成醫療服務,不能說是充分利用資源。2025年本港首間中醫醫院將投入服務,而中醫是一股強大的基層醫療力量,尤其是門診部和保健養生方面。建議政府在18區都開設中醫門診部,加大服務。
第八,醫療融資 至關重要。
以醫療衞生經常性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看,本港政府的投入實在不能說多,以疫情前的2019/20年度為例,美國是17%,日本是11%,英國是10.3%,香港僅為6.5%。政府包攬全民醫療費用是不現實亦不能長期持續的,為了令如此有效率的醫療系統繼續保持高水平表現,筆者認為必須持續增加投資,所以醫療融資、醫療保險的輔助至關重要。自願醫保推出一段時間,反應不算理想,建議政府與保險界探討推出更好的方案。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江智滙會長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北澇「西」旱 |
上一篇: | 北約擴張反映「球北」概念具二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