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9日
今年7月中旬,北約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年度峰會前後,西方政界、學界和智庫界一直在辯論應否及如何讓烏克蘭加入北約。本文整理有關觀點,反思「球北」(Global North)作為捕捉「全球北約」(Global NATO)動態的概念的適切性。
北約欲向印太及歐洲擴張
首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騰貝格(Jens Stoltenberg)認為,一個更危險的世界需要一個更強大的北約。作為一個對抗「威權侵略」(authoritarian aggression)的軍事聯盟,北約旨在捍衞自由民主價值觀。
若果俄國在烏克蘭戰爭中得勝,這將是烏克蘭人的悲劇,也令世界變得更危險。世界其他威權主義政權將仿效俄國做法。雖然北約並非視中國為敵人,但北京的對內外政策被指正在挑戰北約的安全、價值觀和利益。即使北約是個北美和歐洲的區域聯盟組織,它所面對的挑戰是全球性的。所以北約有需要邀請歐盟和印太區夥伴──澳洲、日本、紐西蘭和南韓──參加今年峰會。
另一方面,斯托爾騰貝格稱北約將擁有30萬包括空軍和海軍的更高戒備部隊。隨着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接壤俄國的邊界長度將增加兩倍,也為歐洲提供一道覆蓋波羅的海和黑海的屏障。可見北約有繼續向印太及歐洲擴張的意圖和計劃。
於這謀劃背景之下,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討論持續發酵。例如,今年烏克蘭外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和前國防部長Andriy Zagorodnyuk均提出為了歐洲安全,北約必須讓烏克蘭盡快加入;他們稱唯有讓烏國加入北約才可阻止俄國向西推進。然而,北約內有不同意見。
美歐投入北約不對稱
美國前助理國務卿米歇爾(A. Wess Mitchell)認為,自從去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北約在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的每國駐兵數量已由1500人增至5000人。與此同時,美軍駐東歐的數目已由5000人增至2.4萬人。但是歐洲盟友的投入則相形見絀。在東歐,德國駐兵人數由653人增至2225人;法國由300人增至969人;荷蘭由270人增至595人;意大利由350人微調到385人。波蘭前國防部長及前外交部長西科爾斯基(Radosław Sikorski)便認為,西歐國家的行為反映他們仍未正視俄國威脅歐洲安全的嚴重性。
米歇爾於是指出,西歐盟友只是表面上說要增強東歐防務,實際上仍依賴美國。在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問題上,美國政府須向歐洲盟友表明,除非他們願意相稱地增加駐兵和投入軍費資源,美國才會讓烏國加入北約。
美國前情報官員Eric Ciaramella說,美國和北約盟友必須繼續向基庫提供軍備和訓練,盡量讓烏克蘭從俄國手中奪回領土。因為俄國總統普京不會放棄支配烏克蘭,西方有需要為保護烏克蘭而提供安全安排。因為烏克蘭加入歐盟(或許北約)需時,西方應考慮「以色列模式」去滿足基庫的未來安全需要。自1999年來,美以兩國領袖簽署一系列備忘錄去列明美國所提供的安全援助程度。最近一次簽署備忘錄在2016年,值380億美元,大部分由美國國會撥出。
然而,烏克蘭與以色列之間存在差異。前者並非擁核武國,且面對的俄國是全球擁核彈頭最多的國家。烏國面積人口也比以色列大。需要的軍事和訓練資源也較多。除了美國之外,這計劃將需得到擁核武國英國和法國,及德國和波蘭的支持和投入才能成事。
烏入北約反加劇衝突
反對即時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意見可歸納成幾個觀點。首先,有學者認為有美蘇前領袖官員已共識把北約拓張到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會破壞美俄關係,讓烏克蘭加入北約是俄國紅線中的最紅一條,恐怕只會加劇西方與俄國的衝突,導致歐洲陷入戰爭。
第二,現時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危險之處在於《北大西洋公約》(North Atlantic Treaty)中的〈第5條款〉(Article 5)。條款說明,當一個成員國被襲擊時,其他成員國都有責任防衞該國。核心問題是:俄烏戰爭仍在進行中,現時讓烏國加入北約會導致北約即時向俄國宣戰。因為北約未有準備與俄國全面開戰,所以讓烏國加入北約反會削弱〈第5條款〉的可信性。
第三,即使俄國有構成歐洲的安全威脅,俄國至今未有攻擊北約成員國。北約過度擴張也許有削弱歐洲安全。說北約是一個單純防務的組織並不準確。1999年北約介入科索沃危機,2003年北約介入阿富汗戰爭,2011年北約介入利比亞內戰,2015年北約在伊拉克和敍利亞參加針對「伊斯蘭國」的戰事。這些戰事都不涉及保衞北約領土。過去北約過度拓張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俄烏戰爭與北約過度擴張之間究竟存在什麼關係?西方有辯論哪是因哪是果。但我認為因果關係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北約在過去70年的全球性擴張,已於近20年呈現從「球南」(Global South,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地區(例如撤出中東)後退到北半球「球北」的現象。
北約後退到「球北」
其實「球北」的「全球北約」形成始於上世紀二戰後。為了回應和圍堵蘇聯、中國和共產主義,美國除了在1949年成立北約之外,也透過1954年《馬尼拉公約》(Manila Pact)成立北約的姊妹組織「東南亞公約組織」(Southeast Asian Treaty Organisation),和透過1955年《巴格達公約》(Baghdad Pact)去成立「中部公約組織」(Central Treaty Organisation)。部分因為1975年越戰結束和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這兩個軍事聯盟組織相繼於1977年和1979年解散。美軍自此透過改組司令結構,成立「中央司令」(Central Command)和「太平洋司令」(Pacific Command)去延續自己在亞太區的軍事基地和安全網絡。
上世紀九十年代冷戰結束後,北約由1949年開初有12個成員國,增加到今年4月包括芬蘭的31個成員國,差不多完全覆蓋整個歐洲。而俄烏戰爭的持續正提出歐洲不安全已有長期化的徵兆。因為俄國不會接受烏克蘭加入北約,莫斯科便可能寧願選擇將戰事長期化去消除基庫能加入北約的可能性。如此下去,因為美國無可能無止境投入歐洲戰事,戰事將對歐洲國家造成長期性負面影響。北約便要退回到北半球歐洲戰線之餘,也會加速「球北」的衰落。
換言之,「球北」概念的二重性是提出「全球北約」的向印太擴張鴻圖的同時,北約也要面對退回到北半球歐洲戰線的現實。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施政報告諮詢 醫生建言獻策 |
上一篇: | 價值外交愈狂 和平愈渺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