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9日
廣華醫院新急症室於5月底啟用,該院行政總監鄧錦成醫生指新急症室的面積較舊急症室增加近2.6倍,達6400方米,並增設急症科病房、感染控制隔離區域等。原本是令醫療界、市民都高興的喜事,但僅僅相隔一日,院方便表示自新急症室投入服務後,到急症室求診的病人數目顯著上升,由平日約300人上升至超過400人。如果按照一日約5000人到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的平均水平計算,廣華佔了近十分之一,但其中大部分為次緊急或非緊急病人,以致令部分病人的等候時間較長,有的甚至超過8小時。
資源繼續重新分配
如果非緊急病人在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的人數持續增加,一定會對真正緊急的病人看症以及接受救治造成影響。筆者回憶起2021年的一則新聞,公立醫院急症室收費調整後,非緊急的病人比例由七成三下跌至六成六的歷史新低,而非緊急及次緊急病人比例也持續下跌。即是說,其實有些病人的確可以不用使用急症室。
因此筆者認為改善急症室長期使用飽和的問題,釜底抽薪應從公民意識教育入手,促成市民養成非急症不去急症室的行為模式。雖然對於沒有接受過專業醫學教育的普通人,有時的確難以分辨身體不舒服是否急症,但有的症狀的確非常明顯。筆者1979年在鄧肇堅醫院急症室當醫生時就看過不少非緊急病症的市民到急症室求醫,例如皮膚癢、香港腳等等,甚至有人帶老人到急症室要求檢查身體,而老人家根本沒有不舒服。這些行為就需要教育來進行改善。
公私營合作提升效率
不過教育是遠水,難以解近火。目前約有6000名西醫提供公營醫療服務,服務全港80%至90%的人口,按比例計算每1000個需要服務的人只有約一名醫生,而私家醫生的比例是每1000個需要服務人則有7名醫生,所以最快捷、最有效可以為公營服務緩解壓力的方法便是公私營協作。筆者建議在公營醫院急症室旁設立一個房間用來公私營協作,由個體私家醫生或者私人醫療集團醫生、護士,在合乎標準情況之下,為非緊急的病人診症。可以暫時稱其為急症室內的非急症公私營協作診所計劃。
這個公私營協作診所的運營費用應該從何處來呢?公營醫院急症室標準是180元,而不合資格人士每次診金是1230元。若1230元是收回成本價,那麼醫管局便是為每個合資格的急症病人補貼約1000元。這診所的成本並不是非常高,那麼政府只須從1000元裏取出幾百元,加上病人繳納的診金180元便足夠。筆者相信很多個體私家醫生和醫療集團願意參與這個計劃,支持這個診所的。
至於開放時間,則可以由政府、私家醫生和醫療集團和公營醫院三方協商,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可以在診症高峰期,例如長假期、周末時間、深夜時間等開放。這樣不僅可以更好服務市民,亦可以幫助醫管局合理分配資源,令真正有需要的病人得到及時的醫治。這就是個多贏的方案,請有關當局優先考慮。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江智滙會長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紙牌屋 |
上一篇: | 輸入外勞奠定長遠發展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