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9日
根據政府於2019年發表的《人力資源推算報告》,預計在2027年可能會出現約17萬人的人力短缺,其中七成屬中學或以下教育程度。
近年隨着人口老化、移民潮問題日益嚴重,本屆政府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與國內外城市「搶才人」。然而,作為國務院「城市規模劃分標準」下的特大城市(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維持城市運轉卻不能只有「高端人才」,在全球分工下,輸入外勞可提升成本效益。香港不應單講「保障本地工人」而斷送整個城市的長遠發展,反而應通過輸入外勞帶來競爭,促進本地人才盡快轉型。
港府應有輸入外勞新論述
勞工處早於1996年實施「補充勞工計劃」,專為未能在本港聘得合適人手的香港僱主而設,僱主可申請輸入屬技術員級別或以下的勞工。
同時,為保障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及薪酬福利,僱主必須優先聘用本地工人,並致力於培訓本地工人,以填補職位空缺。透過「補充勞工計劃」輸入的勞工,其工資至少須相等於本地工人擔任相類職位每月工資的中位數(亦須符合最低工資規定),所享有的待遇亦不會比本地工人按勞工法例所得的為差,僱主亦須提供免費醫療和住宿支援等。
每宗經「補充勞工計劃」提交的申請均須由勞工處審批,一些個案更會徵詢勞工顧問委員會的意見(成員包括數目相同的勞資雙方代表),整個過程一般需時約5個月。雖然計劃並未訂明合資格參與的行業清單,但輸入非技術、低技術工人的申請通常不獲考慮;該計劃實施已超過25年,但獲批個案數目並不多,2003年至2021年期間,每年平均獲批的申請為1900宗。直至2022年末終有轉機,基於「補充勞工計劃」未能讓安老院舍招募足夠的人手,政府遂根據香港法例第423章《僱員再培訓條例》,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容許輸入總數不多於7000人的護理員。
在「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推出前,港府曾透過完善培訓、就業服務、資歷架構、工作條件及晉升機會等措施,增加本地勞工供應,然而這些措施均未能解決問題,遂推出特別計劃。特別計劃作為政策試點,應作為未來港府考慮輸入外勞的三點政策基礎:(1)行業空缺已低至影響日常運作,特別是對公眾有影響的行業;(2)在港府一定時間內推出各種措施後,依然未能增加本地勞工供應;(3)外勞的總額、待遇、質素應由政府確立基線。
內地龐大勞動力助港轉型
香港不少勞工團體致力於保障工人權益,但過分保護勞工而製造「人力稀缺」卻無助於推動本港經濟發展,亦未能促進工人發展其比較優勢。以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後為例,人口流動由農村向城市、從欠發達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的流動,這些發展促進了多個城市的發展。
近日傳出消息,港府計劃輸入外勞擔任專線小巴司機、旅遊巴司機及行李搬運員、機艙清潔員等機場崗位。現時,近七成專線小巴司機已年屆65歲,政府計劃明年下半年收緊高齡職業司機續領車牌要求;同時計劃輸入500名外勞小巴司機,並要求來港者須參加駕駛課程及考取香港車牌,政府規定外勞薪金不低於行業入息中位數(約1.5萬元)。
然而,公共小巴車主司機協進總會主席張漢華指出,本港共約500條專線小巴路線,輸入500人即平均每路線僅得1人,質疑對人手幫助有限;引入外勞小巴司機涉及訓練、住宿等,僱主未必願意承擔高額成本。
參考新加坡人力部的「外籍勞工工作准證」(Work Permit for migrant worker)措施,僱主便可為建造業、製造業、運輸業等聘用半技術工人,這些工人必須來自中國內地與港澳、馬來西亞等──新加坡的主要族群是華人,中馬兩國便有為數不少的華人,毋須適應便可到新加坡工作。新加坡以服務業及先進工業為主,該國的本地人才自然主力投身於這些行業,反而一些低技術含量的行業,便應通過輸入外勞工作,既減輕僱主負擔,亦毋須強求本地人才「屈就」。
港府應為僱外勞提供誘因
其實缺乏勞動力的行業在香港仍有很多,例如的士司機、建造業工人,這些行業的從業員平均年齡較高,又缺乏新人入行,更導致薪酬極高。在符合上述「輸入外勞的三點政策基礎」的前提下,輸入外勞理應協助這些維持城市運轉的行業正常運作。假如港府希望推出有效的輸入外勞政策,便應審視如何減低僱主的成本。
例如現時規定外勞薪金不低於行業入息中位數及由僱主負責外勞住宿──原本本地已無適合的勞工供應,薪酬溢價自然高企,假如未來更要花費與現時相若的資源才能聘請外勞,此舉無疑加重僱主的負擔。因此,港府實應全面完善輸入外勞論述,包括選定需要輸入外勞的行業,為整批次輸入的外勞提高培訓、融入香港社會的措施,更重要的是減輕僱主負擔,讓僱主與外勞無縫協作。
最後,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相比,香港的常住人口較少,勞動人口的平均年齡亦偏高,長遠而言香港必須要有人口政策、人才政策,就香港長遠發展需要的勞動力與行業人才,制定長中短期的方案,藉此為香港轉型奠定基礎。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