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15日

周伯展

吸引醫療外援應多管齊下

香港醫管局4月初在英國倫敦舉行招聘會,由行政總裁高拔陞親自招募非香港培訓的當地醫科生和執業醫生來香港公立醫院工作,希望短時間內吸引100名海外醫生來港,招聘活動獲超過500人在現場及網上參與。筆者很高興知道有這麼多人參加宣講會,希望可以吸引大量海外醫生來港。

嚴重缺西醫 急須開源

本港醫生不足毋須贅述,1.5萬名西醫服務約740萬市民,即平均每1000市民有2名醫生,比起新加坡2.5至2.8的水平,確實不能說高,若想達到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1000人口有3名醫生的標準,則需補充3000至4000名西醫。就算此次英國招聘會能如願吸引到100名醫生來港,也是杯水車薪。只有開源節流,才能解決醫生短缺問題。

開源的第一個方法是培訓本地醫生。目前本港每年約有500名醫學生從兩間大學畢業,補齊3500個缺口需要多長時間及投入多少資源?醫學生須經歷6年本科及1年實習,才能正式註冊,若想成為專科醫生,還需最少另外6年時間。資金投入方面也是近乎天文數字,培養一名醫生要政府投入約800萬元公帑,本港財政是否可以源源不斷、可持續地支持如此巨大規模的培訓?

第二個方法是吸引境外醫生。目前指定院校畢業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工作5年後便可免試註冊,共有75間境外醫科大學得到認證。其實吸引這些醫生並非易事,他們在外國工作、生活多年,本港樓價高、租金貴,他們能否負擔得起?這些醫生可能已成家立室,配偶子女是否可以適應香港生活?子女能否得到合適的教育?成功吸引海外醫生回來固然是好,但當他們無法適應居住與子女教育的問題,就會出現「回來留不住」的情況,除非政府考慮提供足夠的房屋津貼或醫生宿舍來解決問題。

另外,在增加醫生人手方面,除去西醫,本港另有約一萬名中醫,目前估計僅負擔了全體市民醫療需求10%至15%的工作量。若能更好地發展中醫,緩解西醫的緊張,市民的醫療也可獲更好保障。

再說節流。根據港府最新的統計數字,公立醫院近3年來總共流失了1247名專科全職醫生,部分因為移民,另不少跳槽至私營醫院。目前約有6000名西醫提供公營醫療服務,他們須服務全港80%至90%的人口,按比例計算,每1000人只有約1名醫生。

公私營合作 有效節流

以公營醫療眼科為例,一個早上9時至下午1時,平均每名醫生需要為60個病人問診,即每位病人看診時間不足5分鐘。病人排隊數月只為5分鐘的診治,當然不會滿意,醫生也因為時間太緊張而無法施予充分治療,難以獲得工作上的滿足感,日復如是,必萌去意。試問這樣的工作環境,能否吸引到境外醫生來港工作?能否留得住他們年復年繼續在公立醫院服務?如不改善工作環境,所有用於吸引境外醫生來港的新方法,亦會像舊方法一樣失敗。

與之相對的是,有逾7000名醫生提供私家醫療服務,對象為10%至20%的人口,即每1000人有7名醫生。

如何可以節流?如何減少公營醫生的流失率及減輕他們的工作量?其實最快、最合理解決比例失衡的方式,便是公私營協作。

筆者擔任香港執業眼科醫生會會長時,與時任醫院管理局主席胡定旭商定,由該兩個組織協作展開提供白內障手術的「耀眼行動」,2007年開始計劃時,在公立醫院輪候的白內障病人有3萬多,兩年間,約1萬名患者通過計劃於私家醫生處接受手術,令公立醫院手術等候時間由60個月減少到23個月。該行動現仍在進行,患者受益的同時,減輕了公營醫院壓力,一舉多得,便是最成功的例子。希望當局盡快推出多些這類行動,以解民困。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江智滙會長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