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5日
上篇文章關於國家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需要特別關注:1、地方政府債務風險,2、房地產供求不平衡。這篇文章將談到:3、中小金融機構風險,4、國際供應鏈不安全,5、消費增長動力不足等。
3、中小金融機構風險
2017年以來,全國銀行業累計處置不良資產15萬億元人民幣,超過之前歷年處置總和。2022年底,我國銀行業賬面不良貸款率1.63%,撥備覆蓋率106%,資本充足率15.17%,銀行業特別是國有大型銀行風險抵禦能力較強。疫情期間全國銀行累計發放延期還本付息貸款17萬億元人民幣,截至今年2月末,仍有尚未到期的存量延期還本付息貸款8.2萬億元人民幣。相關延期貸款到期後,部分債務人可能難以還本付息,償債風險可能會進一步暴露,銀行不良資產率可能有所上升。
需要壓實各方責任,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我們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從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機構評級結果顯示,我們要特別注意地方性中小銀行、農合機構、村鎮銀行、信託公司的潛在風險。除了中央相關主管部門制定政策外,要加強對地方落實政策的督導,地方政府要履行好當地管理責任。內地有不少金融機構,提供類似小型金融超級市場服務,提供多種金融產品和服務,各部門和分公司運營一環扣一環,如出現任何內控、風險防範疏漏,後果將會十分嚴重,必須正視潛在風險、健全完善責任體系、抓緊抓實監測預警、深化源頭治理、做好應急處置。除了關注當前風險外,長遠規劃要構建風險風控有效機制。
目前,中國企業直接融資比例較低,間接融資比例過高,在直接融資不發達的情況下,不得不主要依賴銀行貸款。在全社會融資需求很難被傳統融資管道完全滿足之下,產生了較大的需求缺口。這催生了影子銀行這一非正規管道。中小金融機構資源有限,相對在資訊科技、合規治理、風險防範、人才吸引、培訓、保留等較為薄弱,但當薄弱的風險標準、不健全的風險管理規範、複雜不透明的金融產品及過度槓桿累積到一定程度時,金融風險可能在市場衝擊下形成金融危機。
建議:金融機構要持續完善合規治理、風險防範。加強在金融機構貸前投前做好項目價值判斷、收益判斷、風險判斷,貸後投後做好押品動態估值、投後項目公允價值追蹤、不良資產處置定價,完善金融機構資金決策機制與管理體系,加強金融機構自身風險預判與防控能力。對違規行為堅決做到零容忍。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支持市場化兼併重組,推動中小金融機構區域整合,推動金融機構通過聯合、重組等方式整合資源,引導部分地區低效、無效、非優勢中小金融機構退出,形成資源合力。
加快金融監管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開發數字化、智能化大數據分析,強化風險識別、評估、預警,並讓各有關負責部門資訊公享,着力增強風險監測的前瞻性、穿透性、效率性,做到早發現、早防控、早處理。
4、國際供應鏈不安全
外部正面臨保護主義抬頭、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升級等帶來的衝擊。特別是,我們必須警惕中美貿易問題可能造成的系統性危機,包括資產泡沫、地方債隱性債務、人民幣滙率大幅波動及外資撤離等潛在風險。任何的貿易戰還會影響國內公司的盈利,這將給資產價值帶來負面的影響。未來,複雜的全球供應鏈將向更注重安全和韌性的方向演變,國際供應鏈可能變成區域性甚至本地化,應謀劃好我國的全球產業布局與全球供應鏈體系建設。
回顧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及2008年次貸危機,高槓桿都是禍首。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我參與了亞洲政府和企業的債務重組,也目睹了金融危機帶來的恐慌蔓延,連超市都被哄搶一空。而2008年次貸危機發生後,美國政府對金融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更嚴格的監管,並幫助企業重組,發行新的低利息融資工具償還高利息借貸。短時間內,美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一度成為近年來最健康的,助力美國企業擴大了國際業務。
建議: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未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可望由進一步開放資本賬項目作牽引,通過強化投資和價值儲存功能,提升人民幣在支付、結算等環節的更廣泛使用。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香港可有效管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可能產生的風險。香港可以為國家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作出更大的貢獻,將從擴大市場流動性、豐富市場產品以及提升基建三方面入手,保持香港離岸人民幣樞紐的競爭力。
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暗濤洶湧的國際金融市場,必須審視金融安全風險和加強應對策略。可利用香港作為國家金融風險的防火牆,最大程度減緩、避免境外市場的風險傳遞到內地市場。在金融、經濟發展方面,香港受惠於國家的政策支援,以及多年來金融系統建立的雄厚基礎,香港的金融業近年取得不少突破性的發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與內地的金融發展是密不可分的。香港憑藉「一國兩制」的優勢,一直是中外資本交融之地:超過1400家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佔上市公司總數的一半;以市值計算,更佔接近八成;股票現貨交易量有超過四成來自海外投資者,在我們管理的超過34萬億港元資產中,亦有超過六成源自非香港海外投資者。因而,香港不僅要保證自身的金融系統穩健強韌,在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防禦系統性金融風險上,也肩負重要責任。
5、消費增長動力不足
防範化解經濟金融風險,根本還是在於發展經濟。在經濟發展前景不樂觀的情況下,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將會降低,消費增長動力不足,經濟增長後勁就承受壓力,啟動消費是穩增長的重要措施。部分實體企業債務不斷加重,傳統行業轉型動力不足,存在潛在重整風險。需要着力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建議:各地積極聯手推動科技創新。近年一些國家對華發起科技戰,不斷升級對於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圍堵,試圖遏制我們的經濟發展。在科技發展方面,可加速區域技術生態圈建設,並提供資金支援,以確保技術生態圈的持續發展和價值創造。以全球思維支援風險投資生態圈,通過本地和國際的公私合作夥伴關係,支援科技企業發展。同時,加大轉用科技協助企業運作,以維持公司增長。例如,加快金融服務領域數碼化轉型,簡化開戶流程、提升體驗,以及吸引新客戶等,以助金融機構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突圍卡脖子困境的關鍵支撐。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我們可將深圳的高新技術、廣州的商貿、珠三角的製造業與香港的科技研發、金融服務業整合起來,令大灣區形成一個新的增長形態,成為全球製造業和科技創新高地。
香港與海外國家、地區建立了龐大聯繫網路、積累了大量實際經驗,香港需繼續發揮國內國際雙循環之間的促進者作用,助力推動中國繼續加大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深度與廣度。與此同時,由企業主導產學研融合,繼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香港金融發展協會主席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