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21日

魏明德 明看天下

維護糧食安全 大力發展智能農業

日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到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哈爾濱等地,深入林場、鄉村、高校等進行調研,前往災後恢復重建現場看望慰問受災群眾。習近平主席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要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扭住推動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落實好黨中央關於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決策部署,在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中積極履職盡責。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指出,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

近年,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一直加劇。由於全球暖化、極端惡劣天氣、地區衝突等影響,擾亂了糧食生產和分配,加上俄羅斯退出黑海糧食協議、全球最大食米出口國印度限制大米出口等,導致全球糧食供應緊張,糧食商品價格再次上漲。

國家統計局公告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8653萬噸,比2021年增加368萬噸,增長0.5%,其中黑龍江總產量7763萬噸(全國排名第一)、遼寧2485萬噸、吉林4081萬噸、內蒙古3901萬噸,東北地區合共總產量18230萬噸,佔全國的26.6%。

智能農業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資源浪費,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其智能化、數字化、精準化和高效化的特點,正引領着農業向着更可持續和現代化方向發展。把傳感器、監測設備、無人機等先進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通過組網實現農田、農作物和養殖等環節的智能化管理及監控,即時收集和分析農田環境及作物生長資料等,助力農民做出科學決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品質。

傳感器可以監測土壤濕度、溫度、光照等環境因素,把資料即時傳輸到農民手機或電腦上。農民可以根據這些資料調整灌溉、施肥和農藥使用等措施,實現農田的精準管理,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全面監控及分析。通過收集和分析大量農業資料,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與風險,並採取相應措施進行調整。而透過分析氣象、作物生長和病蟲害資料,可以預測病蟲害的發生概率與作物生長趨勢,及時採取防治措施,減少損失。

促進農機應用 加強科研協作

需做好示範引領作用,深入開展智能化農場建設,促進智能農機技術成熟穩定。可在不同作物種植區域篩選基礎條件好、積極性高的區縣,開展智能化作業試點。通過田間智能物聯網技術建設、農機智能化改造,圍繞農業種植全流程,實現農情、農事、農藝及農機的緊密結合。發揮智能化農場的示範引領作用,利用國內外共同關注的有利條件,盡快解決智能農機應用技術瓶頸。

要優化應用場景,深入實施「藏糧於地」戰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加投入擴大水田標準格田改造面積,提高水田作業標準和農機新技術應用率,讓高標準農田與農機、農藝配套發展;旱田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並按區域確定統一的「宜機作業」耕種模式,選擇種植株型緊湊、成熟一致的「宜機化」品種,促進良種、良法、良田、良機相配套,讓高端智能農機有用武之地。

加強產品研發製造,加深農機生產企業與科研單位合作,組建創新聯合體,申報智能農機研發專項,提升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研發水平。各農機製造大省主動對接,積極與國內大型農機企業合作,補齊研發和製造方面短板,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實現優勢互補,避免機具同質化研發和低水準重複建設,破解智能農機技術發展「卡脖子」問題。

農業關乎國計民生,是國家的基礎和命脈,需要國家充分運用制度優勢支持農業發展,特別是農業科技創新,不能完全依賴市場化路徑。要整合國家有關部委和機構、農業重點院校的農業科技研發資源,發揮制度優勢,在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業研發、種子庫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項目上立項攻關,給予政策和資源傾斜,以國家技術力量支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農業附加值。

中糧集團等央企國企在東北地區不限於收購原糧,宜更多發揮其科研實力,給予糧產區、規模加工企業技術指導和支援,帶領農產品加工技術提檔升級。同時,建議政策引導黑龍江、吉林、河南、山東等糧食主產區在農業重點科技研發項目上加強協作,形成糧食主產區區域協同創新機制和效應。

種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需推進現代種業創新,收集保護、發掘一批優異新資源。現時我國儲存的多以國內種質資源和改良品種為主,育成品種遺傳背景同質化嚴重,種質遺傳多樣性不夠廣泛,不利種業科技創新,還存在國家和省兩級管理保護體系尚未完善、種企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等問題。

引入種質資源 完善保護體系

應提升對外開放程度,推進資源分享,加快開展種質資源精準鑑定,推進優異基因發掘和育種材料創制,將種質資源優勢轉化為育種優勢。另外,要加大優異種質資源引進力度,重點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引進種質資源,不斷增加品種和數量。相關管理部門、科研機構、高校及企業等社會多方力量應開展交流合作,對農作物種質資源進行全面徹底調查,並在此基礎上加快建立健全分級負責和有機銜接的農業種質資源管理保護機制。建設全國統一的農業種質資源大資料平台,實現對種質資源的數位化動態監測、資訊化管理,加快開展保護單位確定和推動資源登記、資源分享。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且水資源匱乏。以色列全國有一半以上國土被沙漠覆蓋,自然資源特別是水和耕地極度缺乏,惟先天不足及科技強國戰略催生出先進的解決方案,在高效利用水、土地和人力資源上,以色列領先全球,不僅實現農產品自給自足,還成為新鮮農產品的出口大國。中國的巨大市場和以色列的先進農業技術可以帶來巨大協同效應。

農產品加工也要結合先進技術,積極創新,挖掘農作物潛在價值,提高轉化率和產品附加值,並培育一些國內外知名品牌。與中國同為稻米生產和消費國的日本,已開發了超過300種稻米精深加工技術,產後加工增值近4倍,不僅根據市場需求加工成方便食品、營養品、調味品乃至化妝品,加工後產生的米糠還實現增值60倍以上、稻殼和穀物胚芽則分別增值3倍及10倍以上,可謂物盡其用。

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下,農業和製造業同樣迎來「走出去」的絕佳機遇,可以實現與周邊國家的優勢互補,共同保障糧食安全。以俄羅斯遠東地區為例,那裏地廣人稀,雖然面積佔俄羅斯全國三分一,但700萬人口僅佔全俄的4.6%。反觀東北三省人口超過1.2億,人口密度是遠東地區的62倍,除了有充足的農業勞動力,還擁有先進大農業技術,以及優良的農作物種。若能合理利用這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行互補,便可實現共贏。

香港金融發展協會主席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