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6月6日

魯賓尼

美中冰封愈深 衝突風險愈大

5月七國集團廣島峰會後,美國總統拜登聲稱期望實現對華關係「解凍」。但儘管最近舉行了一些正式雙邊會談(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表示冀能盡快訪問中國),兩國關係卻依然很僵。

事實上,新的冷戰非但沒有消融,反而日益冰封,七國集團峰會本身放大了中國對美國推行「全面遏制、圍堵和打壓」戰略的擔憂。

與以往那些大多務虛的七國集團會議不同,此次峰會成為了該集團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會議之一。美國、日本、歐洲及其朋友和盟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表明打算聯手對抗中國。

此外,七國集團輪值主席國日本想方設法請來多位全球南方主要領導人,尤其是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通過與崛起中的大中型國家展開接觸,七國集團希望說服其他國家一起對中國崛起予以更有力回應。

許多人都把中國描述為一個日益獨斷地在亞洲和全球範圍內投射自身力量的專制、國家資本主義大國。

西方升級制華 北京動怒

雖然今年G20主席國印度對俄羅斯發動的烏克蘭戰爭保持中立,但該國長期以來與中國保持戰略競爭關係,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兩國擁有漫長的邊界,而且大部分存在爭議,故即使印度沒有成為西方國家的正式盟友,該國也將繼續把自身定位為一個獨立的、正在崛起的全球大國,同時與西方的利益關係,也會比與中國及其盟友如俄羅斯、伊朗、南韓和巴基斯坦等關係更為密切。

印度亦是「四方安全對話」的正式成員──這個與美國、日本和澳洲組成的集團明確為了威懾中國而建立;日本和印度兩國有着長期友好關係,也有着與中國對抗的共同歷史。

日本拉籠印尼、南韓(兩國正出於對中國的共同關切而尋求外交解凍)、巴西(另一個全球南方核心大國)、非洲聯盟主席阿扎利.阿蘇馬尼(Azali Assoumani)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此舉傳達的訊息很明確:「無上限」的中俄友誼嚴重影響了其他大國對中國的觀感。

更進一步的是,七國集團在其最後發表的公報中,用了很大篇幅來解釋將如何在未來幾年對抗和威懾中國。除了其他內容外,該文件譴責中國的「經濟脅迫」政策,並強調印度─太平洋夥伴關係對挫敗中國主導亞洲行動的重要性。集團批評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擴張主義,明確警告中國不要攻打台灣。

在採取措施實現對華關係「去風險」時,西方領導人使用了僅僅略遜於「脫鈎」的措詞,但改變的可不僅僅是外交辭令。根據該公報,西方的遏制措施將伴隨着一項讓全球南方參與大規模清潔能源轉型投資的政策,以避免那裏的關鍵國家落入中國的影響範圍。

難怪中國無法抑制其對七國集團的怒火。除了與四方安全對話會議重疊之外,在廣島峰會召開時,北約已開始把目光轉向亞洲,而由澳洲、英國和美國組建的AUKUS聯盟則準備在太平洋地區與中國對抗。

與此同時,西方和中國的科技和經濟戰爭繼續升級。日本正在給對華半導體出口施加嚴厲程度不亞於美國的限制,拜登政府也在向台灣和南韓施壓,要求兩者採取類似舉措。中國則禁止採購美國美光公司生產的芯片來還擊。

隨着美國芯片製造商輝達(Nvidia)迅速成長為一個超級企業勢力(各方都亟需其先進芯片來驅動人工智能發展),該公司可能面臨限制向中國銷售產品。美國政策制定者明言,打算讓中國在人工智能的競爭中至少落後一代,而去年頒布的《芯片和科學法》則出台大規模的激勵措施,讓芯片生產回歸美國。

華電車出口勁 飛機外銷

當前的風險在於正奮力縮小與西方技術差距的中國,將利用其在生產和提煉稀土金屬(這類金屬對實現綠色轉型極其關鍵)方面的主導地位,來報復美國的制裁和貿易限制。自2019年以來,中國的電動汽車出口量已增加近7倍,而且正開始推出商業客機,與波音和空中巴士展開競爭。

因此,儘管七國集團或已着手在不升級冷戰的情況下威懾中國,但北京的看法認為西方領導人並未成功實現這一點。如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的是,美國和更廣泛的西方國家都在致力於遏制中國崛起。

當然,中國人避而不談的是他們自身的進取政策,對當前的局勢升級有着與美國戰略同等(甚至更大)的推動作用。在最近慶祝其百歲生日的採訪中,基辛格(Henry Kissinger)──1972年美國「對華開放」的設計師──警告說除非兩國能達成新的戰略諒解,否則就將繼續處於碰撞的軌道。冰封的程度愈深,發生軍事衝突的風險就愈大。

作者英文名Nouriel Roubini,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榮譽教授,Atlas Capital Team投資資金首席經濟學家,著有《巨型威脅:危及我們未來的十大危險趨勢及其生存之道》。

Copyright : Project Syndicate, 20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