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8月29日

魯賓尼

防止美中戰爭

美國和中國仍處於一條衝突軌道之中,兩國之間的新冷戰可能最終因台灣問題而陷入白熱化,而「修昔底德陷阱」──崛起中的大國似乎注定要與當前霸主發生衝突──正在不祥地逼近。不過,中美緊張局勢的嚴重升級(更不用說戰爭)仍有可能避免,從而使世界免於遭遇那些無法逃避的災難性後果。

雙方滿猜忌 合作變對抗

當一個崛起大國挑戰全球霸主時,總不免會出現一些緊張局勢。然而,中美對峙正值美國相對實力或許正在削弱且正致力於防止自身戰略性衰落之時。因此雙方都對對方的意圖充滿猜忌,對抗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良性競爭與合作。在這方面雙方都有一定責任。

中國近年進一步走向國家資本主義,有別於以往堅持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理念。此外,鄧小平「韜光養晦」的格言亦已讓位於軍事自信。隨着中國開始奉行較強硬的外交政策,與幾個亞洲鄰國之間的領土爭端不斷惡化。中國試圖控制東海和南海,而且愈來愈迫不及待地想以一切必要手段統一台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指摘美國正在推行侵略性戰略──就是對中國實施「全面遏制、圍堵和打壓」。另一方面許多美國人擔心中國可能會挑戰美國在亞洲的戰略霸權──這是自二戰以來該地區相對和平、繁榮和進步的決定性因素。

中國領導人還擔心美國不會再堅持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支撐着中美關係的「一個中國」原則。美國不僅在是否保衞台灣這問題上變得不再那麼「戰略性曖昧」,而且還通過AUKUS安全夥伴體系(澳洲、英國和美國)、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國)以及北約的亞洲轉向計劃,來強化其印太聯盟,加劇中國對美國遏制行動的擔憂。

防止衝突的第一步是要認識到一些普遍存在的擔憂其實是過分誇張的。比如美國對中國經濟崛起的焦慮,讓人想起幾十年前對德國和日本崛起的態度。畢竟中國目前存在的嚴重經濟問題,可能使其潛在年增長率降至3%至4%,遠低於過去幾十年間年均10%的增幅。中國人口老齡化嚴重,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私營和公共部門債務高企;執政黨的各類恐嚇行為導致私人投資下降;致力於實現國家資本主義的做法也阻礙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

由於經濟不確定性加深和缺乏廣泛的社會安全網,中國國內消費處於疲軟狀態。隨着通貨緊縮的到來,該國現在必須擔心「日本化」的問題──很長一段時期的缺乏增長。與許多新興市場一樣,中國最終可能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是成為高收入國家和世界最大經濟體。

美國或許高估了中國的崛起潛力,也可能低估了自身在許多未來產業和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半導體、量子計算、機械人和自動化,以及核聚變等新能源。中國已根據其「中國製造2025」計劃來對其中一些領域進行大量投資,但要在短期內於十大未來產業中佔據主導地位,目前看來還很勉強。

美國對中國主宰亞洲的擔憂也是過度的。中國周邊有近20個國家,其中許多都是戰略競爭對手或「死敵」,而為數不多的盟友──如北韓──大都在消耗其資源。「一帶一路」倡議本應結交新朋友、創造新依賴,卻遇到了許多挑戰,包括許多導致債務違約(卻被刻意忽略)的大型失敗項目。雖然中國希望主導全球南方及其他「搖擺國」,惟許多中等強國都在抵制和反擊這一野心。

台灣分歧大 恐擦槍走火

美國實施一些制裁措施阻止中國軍方掌握關鍵技術,並挫敗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主導地位。不過,除了一些必要的技術脫鈎和限制對中國和美國的直接投資外,美國必須謹慎地把其戰略限制在去風險而非脫鈎上。在確定把哪些部門納入其「小範圍、高壁壘」操作時必須避免矯枉過正。在這方面特朗普對中國實施的貿易制裁包含了各類消費品,因此應該逐步取消。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和中國應努力達成新的諒解協議,以化解當前的危險升級。美國總統拜登應明確重申一個中國原則,並使其公開承諾和聲明符合「戰略模糊」原則。美國應向台灣出售其自衞所需的武器,但在其「豪豬式」防禦取得重大進展之前,不應以可能激怒中國入侵台灣的速度或規模出售武器。美國還應明確聲明其反對台灣走向正式獨立的任何舉動,避免與台灣領導人進行高層互訪。

中國亦應該停止在台灣附近的海空挑釁,還要明確表示最終統一將是完全和平且得到雙方同意;採取新措施改善兩岸關係;緩解與其他鄰國在領土爭端上的緊張關係。

中美兩國都需要採取政策來緩解經濟和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並在氣候變化和人工智能監管等全球問題上孕育健康的合作。如果兩國不能就當前對抗的根源問題達成新的共識,恐怕不可避免導致一場破壞世界經濟的軍事對抗,甚至可能升級為一場非常規(核)衝突。考慮到當中蘊含高的風險,雙方必須保持克制。

作者英文名Nouriel Roubini,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榮譽教授

Copyright : Project Syndicate, 20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