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4日
喜歡張國榮的朋友應該看過2000年上映的《鎗王》,這部電影是張國榮巔峰之作,影迷對他在電影中的雙彈連發(double tap)槍法,一定有很深的印象。Double tap對目標造成的效果比一發子彈大很多,令我想起,如果「葵青貨櫃碼頭讓出土地建房屋」是一發子彈;那麼,同時連發的,應該是「妥善重置貨櫃碼頭」。雙彈連發,才能同時照顧到民生和經濟的問題。
其實,持續智庫於6年前,即是2015年初,已經提出釋出葵青貨櫃碼頭用地發展作住宅用途。持續智庫提出的方案是在政府擬建的東大嶼人工島(今稱「明日大嶼」)興建新的貨櫃碼頭,以釋放葵青貨櫃碼頭近400公頃土地,包括279公頃的碼頭用地及附近約100公頃的港口後勤用地,將之發展成相等於7個太古城或25個海怡半島的新社區。
當時的建議,得到不同界別的認同及支持,包括物流業界的香港物流商會永遠會長羅煌楓和香港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主席蔣志偉、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團結香港基金,還有時任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
建屋與貨櫃碼頭發展應並行
首先,持續智庫認為不能只考慮取用貨櫃碼頭的土地建屋,而不同時考慮如何重置碼頭。滿足市民的居住需要固然重要,但不能將之與經濟發展切割來看,必須要有宏觀、全面的策略部署。民生需求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而非有你無我的零和遊戲。
筆者在七十年代中期,曾到興建葵涌碼頭的地盤看過,當時是一片黃沙的填海地,周圍什麼都沒有。不到二十年,這片土地就轉身成為地球上最繁忙的貨櫃碼頭,在世界海運地圖上,是閃閃發亮的明珠。時至今天,葵青已發展成為繁忙的市區,碼頭這片地,已經完成其階段性的歷史任務,應該進入新的階段了。
碼頭要離開葵青,但香港不能沒有貨櫃碼頭,因為海運對香港實在無比重要。現時,香港的進出口貨運主要靠水路運輸(海運及河運),佔整體進出口貨運量超過九成,陸路運輸及空運卻分別只佔約7%和1.6%。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於本月初到訪葵青貨櫃碼頭時曾說「作為國際航運中心,香港必須確保環球物流鏈暢通無礙」。他指出,「本港九成貨物由水路運輸,所以確保貨櫃碼頭能持續正常運作,及香港貨物供應穩定十分重要。」由此可見,香港的水路運輸無論對民生及經濟發展都有着無可取替的地位。
試想想,市民日常生活用到的必需品,包括很多罐頭食品、建築材料及在雜貨舖見到的大部分貨品,均以海運送到香港,若然失去貨櫃碼頭,難道要以飛機將日用品運到香港?這也不太現實吧!除了貨櫃碼頭外,政府亦要考慮佔港口貨櫃吞吐量20%的中流作業及其他碼頭等處理散貨及支援葵青貨櫃碼頭運作的物流設施的長遠發展。這些設施對物流業的發展環環緊扣,絕不能分散考慮其發展。
把握一帶一路機遇發展海運
如果從宏觀角度來看,香港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呢?「十四五」規劃提到「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而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必須集海運、空運、陸運於一體。
世界上所有國際航運樞紐都是海、陸、空連運,缺一不可。我希望政府不要單憑海運數字下降而判斷海運行業無可發展,並放棄這個對推動香港整體經濟增長向來起着關鍵作用的行業。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國策,對香港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國家積極在全球各地拓展港口業務,海外碼頭覆蓋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太平洋,可見碼頭業務對「一帶一路」這國策多麼重要。
香港港口本身極具優勢,包括港闊水深,天氣穩定,港口四季皆可運作;香港自由港的政策對貿易、轉口及稅務帶來無可比擬的便利;國內的沿海航權規例禁止外資貨船連續到訪內地兩個城市,但到香港打一個轉,就可以再訪另一個城市;這規例對香港仍然有利【註】;加上香港獨立的司法制度為外商認識,令他們更有信心。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先天及後天條件是全世界都羨慕的。
若香港不積極考慮重置貨櫃碼頭及邁向現代化,將會錯失良機,亦辜負國家對香港的期望。因此,在倡議釋出葵青貨櫃碼頭用地來建屋的同時,必須考慮重置碼頭的方案。
我們建議在東大嶼人工島重置貨櫃碼頭,因為該處靠近遠洋輪船航道的東、西博寮海峽,附近是香港國際機場和港珠澳大橋的落腳點,廣深第二高鐵也可望南延聯繫東大嶼,令香港可以充分連繫海外、珠三角及內地其他地區,成為集海運、陸運和空運為一體的國際物流樞紐,以掌握世界貿易重心東移的契機。
目前,政府的明日大嶼方案是在填海得來的人工島上建造容納 70萬至100萬人的新社區,但相對之下,把發展成熟兼配套完備的葵青發展為新社區,將更受歡迎。
葵青貨櫃碼頭前身是葵涌碼頭,於七十年代興建。自從9號碼頭於2003年落成後,香港已超過18年沒有新泊位落成,更遑論有新的大型物流作業設備,其設施無法趕上現代物流業的要求。
貿易物流就業人口超過67萬
2014年10月運房局發表顧問報告《香港港口發展策略 2030 研究》指出,「香港不需要創建新的碼頭(即10號貨櫃碼頭)」,只建議在葵青碼頭附近增加土地以擴大後勤作業用地,但這些都屬小修小補,欠缺策略性發展部署,也只是從「量」的角度去評估葵青貨櫃碼頭的前途。我們需要的,是從宏觀去看香港發展的方向,並充分利用優裕的客觀環境,加上堅毅的主觀意願,尋找如何增強自身的競爭力,為香港經濟、民生和社會發展譜出未來。
香港的貿易及物流業為超過67萬人提供就業機會,佔總就業人數的17.5%;行業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亦佔本地生產總值19.8%。若放棄貨櫃碼頭,只會對支撐香港經濟的主要行業造成嚴重打擊。
總的來說,香港發展至今,葵青一帶已經不適合作為貨櫃碼頭之用;將之改作住宅用地是最合理的方向,但必須同時有在香港重置貨櫃碼頭的計劃,才是特區政府應該同時考慮的事情。
註:2013年,國家推出自貿區政策,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在上海試點沿海運輸「捎帶業務」:即中資公司擁有或控股擁有的非五星旗貨輪,可以在內地沿海開放港口和上海港之間,從事沿海運輸業務。而2015年,交通運輸部發出「關於自貿區海運政策」公告後,中資非五星旗貨輪可於各自貿區從事沿海港口「捎帶業務」,將範圍擴寬至廣東省、福建省和天津市的港口。
劉智鵬 持續智庫主席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