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5月30日

劉智鵬

郊野公園邊陲發展的竅門

持續智庫建議,來一個三角移位,將新界部分荒廢的農地改為屋地,建設小社區;然後在郊野公園邊陲劃出相等面積的土地,改為農地,發展農業。如此一來,就可以地盡其用,我們有土地建更多的房屋,同時復興農業,也避免將郊野公園邊陲變成石屎一片。

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正在密鑼緊鼓籌劃下屆政府主要官員的人選,此時,有新聞傳出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對李家超政綱並未有重提發展郊野公園邊陲頗有意見云云。

梁振英早在2009年開始探索在郊野公園發展房屋的概念,但一直處處碰壁,有環保分子以保育原因反對,也有評論指出,郊野公園遠離市區,缺乏生活設施和就業機會,不適宜一般民居。這個困局,梁振英自己當上特首5年,都未能打破。

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跳出既定的思維,才可找到答案。

相信要在郊野公園邊陲建設大型公營房屋的話,需要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在社會上再討論30年、50年都未必有結論。梁振英曾提議,在郊野公園邊陲興建非牟利安老院舍,有助減短老人家入住津助護理安老院及護養院的輪候時間。

這個願景本來甚好,可惜未能體諒老人家的心。大部分老人家都希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社區安老,如果將他們遷移到郊野公園邊陲,遠離熟悉的人和事,遠離習慣了的氣味,重新學習在全新環境生活,對老人家來說,無論實質上,還是情緒上,都是極大的挑戰。此外,安老院舍遠離市區,不利家人親友勤於探訪,也不方便老人家經常到醫院求診。

再者,如果排除萬難去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卻未能紓緩香港的房屋短缺問題,也實在講不過去。

土地用途轉移締造三贏

三角移位,將農地變屋地建房子,郊野公園邊陲變農地發展農業,不同土地的價值都得以發揮,照顧了房屋供應、鼓勵農業,同時保留郊野公園的綠油油野外景色,是三贏的局面。

根據規劃署的資料,香港的土地有大概6% 被規劃作農地和魚塘,但其中超過八成,約3700公頃的土地,不是荒廢了,就是被用作非耕種用途。這些規劃為農地的地塊集中在北區、元朗和大埔一帶,鄰近就是上水、粉嶺、元朗和大埔這些有基建支持的新市鎮,而且大都是平地,不用開山劈石就可以建房屋。如果釋放這些農地,用來興建公營房屋和非牟利安老院,一方面能縮短市民上公屋、老人家入住安老院的輪候時間,另一方面,又可充分利用鄰近市鎮齊全的基礎建設。與開發郊野公園邊陲相比,政府須投放的資源將會大大減少,能夠提供公屋和安老院的時間則大大縮減了。

反之,如果在遠離發展地區、交通不便、沒有生活必需設施的郊野公園邊陲上興建公營房屋,為避免重複早期天水圍發展成悲情城市的情況,政府必須投放大量資源,提供交通配套和多元化的社區設施,包括街市、學校、醫院、警署、消防、社區中心等等。不單是錢要用多了,時間也就拖得更長了。

三角移位的另一個優勢,是可以回應近年社會上有關保育農地、復興農業的聲音。持續智庫建議政府研究放寬在郊野公園耕種的可行性,並為有志投身農業的人士提供耕地。

也許,有人會質疑,不少郊野公園的土地位於山坡,是否適宜耕種?其實,在山坡開墾梯田並非新鮮事,早在唐代已有居於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梯田耕種,產品包括水稻、菠蘿、馬鈴薯、茶葉等。回顧香港的農業歷史,現在被規劃為郊野公園的大帽山和大嶼山昂坪地區,早年出產一種很有名的綠茶,可見在郊野公園耕種並非不可行。

土地房屋的發展是香港歷屆行政長官都想解決的問題,可惜25年過去了,仍然看不到曙光。我們今天需要的是跳出舊有框架,釋放靈活的思維,以活潑的手法,去嘗試新的方案。三角移位是持續智庫在2017年2月4日在《信報》提出的方案,當時名為三角短傳,現在覺得三角移位更能表述這個三贏方案,希望能夠為長年輪候公屋和安老院舍的市民帶來新的契機。

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持續智庫主席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