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4月30日

李臻 經管錦言

疫境行山啟悟 決策靠理性推演

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沒有這種態度,凡事能看開一點、處事多靈活變通,這兩年的「疫」境必定十分難捱。以往習慣早上健身後才上班,但這兩年健身室開完又關,唯有變通,視大自然作健身室,每天提早出門,到附近山頭走一轉,更因而結識一群每天晨運的老友記。

習慣早起,除非天氣極差,否則每朝會預一小時上山行個大運才上班。呼吸晨早山上最清新的空氣,洗滌肺泡之餘,也可吸收山上靈氣,淨一淨早起的靈魂。站在高處看風景,加上動聽的鳥聲、流水聲,確實能令人頭腦特別清醒,視野也更廣闊。相較健身室的狹小空間,山上是每日一個更好的起點。除了可鍛煉身體外,更是工作前一個絕佳的冷靜思考機會。很多時這山上的一小時思考,讓我推翻一些既有想法,更重要是突然看清以往的盲點。

擺脫衝動及直覺判斷

無論什麼工種、職位,高中低級,每天總面對大大小小的決策。所謂決策也未必和工作有關,但如何回應、怎樣把事情分輕重緩急來處理,也可能在日後產生連鎖反應。一般做抉擇時,人們都會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是靠數據的、是鑽研過的。不過,我們更多時候其實僅依賴直覺。不少心理學家都指出,人並非十分理性的動物,當我們以為自身直覺準確,可能只不過是懶去想多幾步而已。有學者過往亦提到,我們的思想有找尋範本(Pattern)的基本需要。當面對困難,尤其是新挑戰時,所謂依靠直覺,很多時根本只是從過往經驗裏找答案。如果是新問題,過往經驗大概不是最佳答案,甚或根本是錯誤;就算不是新的難題,如果只憑過往經驗而不去思考更好的辦法,也等於沒有進步。

因此,追求卓越或成熟處事的人,都不會衝動和依靠直覺作決定。在山上獨自思考,正是反思良機,多想幾遍究竟有多少選擇在手,以及推演可能出現的結果。三思後,往往發現不只現有道路可以走。正如山路四通八達般,路徑多數不止一條,每條風景亦各異。

一個人行山,亦是一個理想的沉澱過程。筆者喜歡向前輩討教,也幸得不少有經驗和智慧的前輩指點迷津。然而,所謂「單看菜單不能飽」,為免忘記這些智慧,很多時會反覆在山上思考,好好記着前輩的良言,希望在生活和工作中實踐。經過這兩年的日積月累,發現自己的想法與思考方法,甚至做人態度亦出現微妙變化。

最近轉了跑道,由新聞部調上Transformation Office,跟企業管理團隊打拚。雖說是喜歡跳出舒適圈,嘗試新挑戰,但也需要盡快調整自己。每朝山上的一小時,就成了最好的靜思時間。

思考企業在社會角色

最近這個多星期反覆思考公關界前輩關則輝老師早前和小弟說的一席話。關老師說,現今世代着重Purpose(目的與意義)。個人或企業也必定要更好地向持份者,包括員工、顧客及社會大眾,解釋究竟企業在社會上的角色是什麼,定位又是什麼,賺錢之餘(或賺錢前),究竟對社會有什麼貢獻,盡了什麼社會責任。現在到大學講職涯講座,很多同學的問題主要也不是薪金福利和晉升機會,而是公司在社會上有什麼Purpose。

對內亦同樣,如果公司內部溝通做得好,除了Hygiene Factor(保健因素)外,每位員工也明白自身工作有何意義,亦會感到被賦權去做好自己的使命,則定必加倍用心工作,提升整體生產力,企業對社會所產生的益處自然更大。

路是很長,惟Purpose這字最近植入了腦袋。正好在上期《哈佛商業評論》讀到有關Purpose的一系列文章。眾作者認為Purpose一字雖說易行難,但有其必要。

他們的研究顯示,真正能兼顧社會責任和企業利潤這類雙贏企業,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常見。倘做到的話,管理層通常有一種「Practical Idealism」(實踐理想主義)的思維,亦能作出勇敢決定,願意承受陣痛,以成就更大的長遠利益。

話說回頭,即使有幸獲前輩「袋錢入口袋」,又有時間讀書看文章,把學到的和聽到的沉澱和融會貫通很重要,散步行山靜思正是最好的時間。事實上這篇文章的靈感也是在山上得來,所以就算健身室重開,我仍會不時到山上走走。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