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3月7日

廖群 神州瞭望

中美經貿脫鈎 雙方均損失巨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基本上維持了前任特朗普政府與中國經貿脫鈎的方針,甚至還增加了一些措施。但去年11月拜登也釋放出了一些緩和訊息,尤其是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於10月提出了中美經貿關係「再掛鈎」的說法,說明美國政府也意識到兩國經貿脫鈎對其經濟的傷害。實際上,經貿脫鈎將對中美經濟都造成巨大損失。

兩國關係緊密非凡

中美經貿關係,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雙向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還包括作為雙向直接投資積累成果的兩國企業在對方國家經營跨國企業的市場銷售。兩國也互為對方的最大貿易夥伴,2020年美國對中國貨物出口1350億美元,進口4521億美元,美國逆差3171億美元;美國對中國服務貿易出口404億美元,進口156億美元,美國順差248億美元。

雙邊投資日積月累,形成高額資產和收益。2020年,美國對中國直接投資23億美元,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60億美元,美國淨流入37億美元。更應看到投資餘額快速增長,2020年美國對中國直接投資餘額和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餘額分達1240億和840億美元,造就了大量兩國在對方國家經營的跨國企業。美國在華跨國企業的規模和效益驚人,企業數量超過7萬家,其中97%盈利,2017年總銷售收入額就高達7000億美元,利潤額約500億美元。

兩國經貿關係結構上失衡,美國對中國貨物貿易大幅逆差但服務貿易順差,直接投資和金融投資均為淨流入,美國在華跨國企業的銷售收入更大大高於中國在美跨國企業的銷售收入。

相互獲得巨額收益

總量而言,以年度銷售收入額計,初步估算,「中國對美國貨物出口總額 + 中國對美國服務出口總額 + 中國在美跨國企業銷售總額」為9000億美元左右;「美國對中國貨物出口總額 + 美國對中國服務出口總額 + 美國在華跨國企業銷售總額」則高達11000億美元。

9000億美元和11000億美元都是龐大數額,說明中美都從經貿關係中獲得巨額收益,但11000億美元顯然高於9000億美元,即美國從中國市場獲得的總收益,高於中國從美國市場所獲的總收益。

貿易脫鈎必將為美國帶來災難性後果。貿易脫鈎,美國從中國的貨物進口必然驟降,導致美國國內商品短缺、供應鏈斷鏈、通脹攀升,從而令經濟和金融市場大跌。現任美國政府官員終於承認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出口產品加徵的關稅絕大部分(92%)由美國進口企業承擔了。最近,美國通脹大幅上漲,除了疫情因素外,也是貿易戰所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必然大跌,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農業、能源、高端製造和高檔消費品等行業,將面臨外部需求驟減的局面。

作為回應措施,中國政府對美國的部分農業、能源和製造業產品加徵了關稅,致使2018年美國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大跌53%,2019年美國對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產品出口分別驟降47%和90%。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估計,貿易戰已造成美國企業市值損失1.7萬億美元和投資下降了1.9個百分點。這些後果還只是初步與低估的,若貿易戰加劇以致貿易完全脫鈎,綜合直接與間接影響,初步預計,最少拖低美國GDP約3.5個百分點。

有機會拖低美國GDP

投資脫鈎對美國造成的損失不可低估,若雙邊投資中斷,中國將被迫中止美國在華跨國企業的經營,這些企業不得不撤出中國市場。美國在華跨國企業每年7000億美元以上的巨額銷售額便化為烏有,其龐大的資產將消失或大幅折價。

要知道7000億美元以上的銷售額是美國對華貨物出口總額的5倍以上,相當於美國經濟的3%以上,換算成增加值對美國經濟的直接貢獻為1.2個百分點以上。失去此,對在華跨國企業及其美國總部無疑是直接的巨大打擊,進而對美國經濟和就業市場的間接衝擊更不可忽視,很多相關企業將陷於破產的境地。

中國在美跨國企業將被迫停止經營,其所僱用的近20萬美國員工被解僱,向美國政府上交的稅收消失,在美國產業鏈中所起的與中國市場有效連接作用不復存在。綜合直接和間接影響,初步估算,起碼降低美國GDP約2.5個百分點。

內地轉型阻力增加

內地經濟增長正從高速向中高速轉軌,面臨着很多挑戰,包括外部和內部方面。外部風險首要的就是中美經貿脫鈎,脫鈎將導致中國失去一大塊外需,又產生一大塊內需缺口,同時還導致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和金融投資減少,這些都明顯削弱中國經濟的增長勢頭,增加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的難度。

中國的科技躍進遇到更大阻力,要實現科技躍進,尤其是與世界科技第一大國的技術及人才交流是重要一環,脫鈎了這一環節將被切斷,中國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削弱科技躍進的勢頭。

經濟結構升級和機制轉型亦如此,阻力必將明顯增加。在如今全球化時代,無論是需求、供給和產業結構的升級還是市場化機制的完善,都應在外循環配合下,即在與國際市場互相交流的配合下進行,否則進度受阻並可能走彎路。脫鈎使得中國與美國及其盟國之間的互相交流不可能,大大減慢中國結構升級和機制轉型的步伐。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