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6日
根據「六度分隔理論」,世界上任何兩個不認識的人,其實只需要很少的中間人就能聯繫起來。香港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再加上社交媒體推波助瀾,只要願意多和別人交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其實很接近。正如起初小弟認識Mary孫美妮,是因為她在母校的家教會當義工。有一段時間沒有聯絡後,卻因去年訪問了他丈夫、中國移動香港的行政總裁李帆風,又再聯繫起來。
最近和Mary談起她的工作和恩師、人稱舖王的「波叔」鄧成波的營商智慧。Mary近年替波叔及他兒子工作,印象最深的是波叔的隨和及簡樸,不單沒有架子,衣着和行事亦十分低調。他常說認識他的人自然會認識他,不認識的就不認識也沒所謂吧。不過很多生活簡樸的人反而不大對別人吝嗇,Mary說波叔不單對員工大方,亦試過因為心軟,見有代理開不到單,而作出原本非必要的交易,好讓那代理有單開。
另一方面,波叔也是一個關心社會及愛挑戰的人,直至他離世前的一刻,都在努力工作和尋求突破,無論對員工抑或對下一代的傳承,都不斷追求創新與進步,不會因為已是舖王而停下來,兒子亦沒有因為是富二代而放軟手腳,正如他的人生格言,「高瞻遠矚,刻苦勤儉,審時度勢,隨機應變。」
倘靠父幹 易失動力
世事弔詭的是,很多人努力工作儲錢,望有天能上岸嘆世界。不過又有很多已上岸的人卻因為從來沒有想過退休享福才能不斷累積財富,亦不會因能享受被動收入而停下腳步。
現時很多人說的「躺平主義」又是另一個極端,正是因為看不到上岸的日子,而不買樓、不買車、不結緍、不生育、不消費,只維持「最低的生存極準」。某程度是宣洩對現實的不滿,和賺夠錢享受人生不用工作是兩碼子的事。
躺平與否,全是個人的抉擇,不怕多走兩步及彎路的人,無論成功與否,也更讓人尊敬,亦有機會看到更美的風景。有高人說過,把彎路走直的人是聰明的,因為找到了捷徑。不過把直路走彎了的人卻又可以多看幾道風景,人也就更豁達了。香港經濟發展到今時今日,的確有很多上了岸的人可以輕鬆地靠資產增值過日子,亦可能有些年輕人覺得成功太難了,因此躺平有一定的吸引力。
身為父親,當然不想自己的子女躺平地過日子,失去向上的動力。這就涉及很微妙的平衡,如果一切太容易得到,例如初出茅廬已有「父幹」協助置業,那就未必令子女在拚搏的黃金時期有很大的向上推動力。但正如剛才所說,如果所有事情太難成功,努力的結果就是凡事也失敗,亦會令人洩氣,不如乾脆躺平過日子。
對年輕人來說,太容易或太困難都不是健康現象。樓價高不可攀可能是躺平的原因之一,但真正令人失去拚搏動力的原因很複雜,也絕對是因人而異。有人追名逐利、有人希望工作有滿足感、有人渴求親人朋輩認同、也有人期望工作和生活得到平衡。
建立目標 追尋價值
企業的人力資源政策如何鼓勵員工加強生產力,已經是一門很專的學問,社會要如何推動年輕人向上,就更加是千頭萬緒。最重要的可能是給予他們一些人生的「目標」及「意義」,即生活要有「purpose」。這種意義,不單是金錢及物質那麼簡單,可能是一些經歷,或是能夠完成的任務等。
正如有線新聞上星期的節目《小事大意義》,報道了「年輕人第二個家」蒲窩。負責人希望能培養年輕人有主動、積極、及尊重他人的價值觀,亦冀盼他們可以回饋社會。他們是如何做到呢?主要都是透過不同的活動,和讓他們製作和促成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建立自信及滿足感。不過要讓整個社會的年輕人找到目標,要激活他們向上的動力,就很考政府及從事青年工作的人的智慧了。
其實人生苦短,不經一番寒徹骨,又怎得梅花撲鼻香?不經歷滿身傷痕,又如何練到百毒不侵?但願暫時被躺平所吸引的人,早日再上高峰,欣賞更美的風景。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儲局官員看法分歧 市場續觀望 |
上一篇: | 放盤叫價左右按揭成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