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5月20日

區玉輝 商管啟示

【30天免費閱讀】一億元為大學搞創業要「守正用奇」

前文〈如果我有一億元為大學搞創業?〉(已於2021年4月15日刊出)提到,筆者忽發奇想,如果手上有一億元會點樣幫大學搞創業,文中說明了大學搞創業的3個需要兼顧的方向:教學、科研、實踐,又指出了市面上加速器不少,堆錢搞大並不足恃,不應該重複建設,大學搞創業要能夠改善生態圈的3個短版──支援力量不配套、人才不足、知識轉移制度未好好建立。做了長篇的議論,咁要點樣用呢一億元?

以下所想只可算是腦袋風暴,真的落實不一定可行,細節不足,況且最好的「諗頭」恕筆者要懷寶自秘,不會公諸大眾提示其他搞手(一笑)。首先,必須解決的是場地問題,中文大學與其他學校一樣,雖然看似偌大地方,實質上需要地方的校內單位不少,要獲得審批不易。開展一個嶄新項目,與其花時間於走程序上,不如在火炭區購買價格下降了的工業大廈廠房。開闢一專案工作空間(skunkworks),最重要其實是增加彈性,君不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BLOCK71項目係用舊工廠大廈(Blk71)打造嘞!大學係科層架構,按規矩辦事,但是搞新意不能陳陳相因。要行破格之事情,不在校園較容易有空間革新,所謂「眼不見為乾淨」,讓搞手能以創業創新為本設計執行。在火炭區建造新型加速器,只是一站之遙,可保證大學人員及資源容易調配,亦接近科學園,協同產生一個區域創新群聚可能較大。

長遠來說,建立專用地方可視為以戰養戰。地產有些微低潮,有討價還價空間,投資硬資產儲定彈藥等待未來,有機會幾年後用升值的樓價加按擴闊地方。找機會買地方供大學發展之用,並不為奇,香港大學就會在外面買住宅作職員宿舍,又剛在荔枝角買了地方供給校外進修部之用。2003年沙士肆虐的時候,據聞當時的廖柏偉副校長以3000多元一呎的價格,買下美國銀行中心萬多呎空間,作為中大MBA及法律學院的市區教學中心。提供商業地區的教學空間,現在資產升值8倍多,可謂「又用又拎」。

加速器開始納入計劃,搞手就要提前開始招攬有擴張需要的中大新創,及興致勃勃準備要創業的科研人員進駐,分租部分地方給予已經有資金進入的新創企業,廣邀友好單位,建立起商業及投資夥伴關係,亦要邀請某些大企業進場一起做R&D,搞熱鬧個場,說穿了在於迅速形成群聚,激活良性循環,令創業圈的人多交流,達致上述所說知識快速成長的目標。用什麼要素來啟動?關鍵在於加速器要能夠聯繫大學的科研及人才,並且突顯出他們的獨特性,先和大學的研究中心、實驗室打好關係建立共生關係,方法包括給予誘因如提供網上學習創業,引進導師及合適管理人員幫助科研人員創立公司,與校友會等組織串連,再加上與中大的創業副修MBA課程等合作建立實習生計劃。

最重要還在於完善技術轉移服務的各個領域,包括引進擁有專業資格作專利諮詢的人才,並且要系統化創業人才取得知識產權的方法,減少不確定性及申請落實的時間。學界有班搞手擁有經驗,有一定脈絡可以跟從成功實行這個產學研互動想法。例如當年何宣威教授接手香港生物科技中心,要帶來收入維持生計,他出租部分地方與生物科技公司,製造出三方面互動的生態。筆者協助成立的中大深圳研究院(南山區)眾創中心,齊心合力下亦迅速形成了群聚。

用錢方面,要買一萬尺地方需要2000萬元做首期,預計要數百萬元作裝修、添置儀器、購買傢俬、燈油火蠟、及作未來3至5年的維修費用等。期間通過每月收取租金5萬元,用來還利息及抵押貸款;人員方面需要主管及副主管各一名,聘請專利代理人、IT專才等專業以至行政員工,估計要每年600萬元工資,營運四年需要2500萬元。吸引及投資於新創企業方面需要2000萬元一年,每年投放在10至15間初創企業,因此要預留5000萬元作開始3年的投放。

其實,坊間資金不少,以上所做的各樣及配套的運作如果良好的話,這個加速器會是傲視同群,足以吸引醒目風險投資基金,作為合作夥伴共同培育新創企業,促成最後成功。期望經過首3年,每年會有兩到三間投資了的公司可以成功退場,帶來的回報就會用來在第四年或以後再作投資,量入為出。地方及聯繫準備好後,會利用聲譽及場地的優勢,建立有營收的課程、會議及對社區有益的各種項目,又會申請各項政府及其他機構的款項,爭取資金在第四年後,用來補貼大部分的工資及其他的支出,做到持續發展。

若果可以成功拉攏各方合作,幸運地招募及感召到有抱負及能力的管理層,結合加速器自身的優勢及醒目的種子投資,應該可以一方面創造一個獨特的加速器,另方面解決提到的3個創業生態圈短版,良性循環地發展。這樣就不會變成用大學的資源「與民爭利」般擠壓現有玩家,而又能推展生態圈。

耶魯畢業生張磊創立的高瓴資本,十多年間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私募基金,他師從的是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投資方法,更重要是謹遵它「守正用奇」的哲學,套用到創業這領域,「正」就是要建立一套驅動創新的管理模式積極落實地執行,「用奇」在「守正」的基礎上是指不拘泥大學運作而要針對創新的需要作出改變。一億元對大學話多不多話少不少,搞創業只要切中要害,不能好心做壞事,雖有風險但回報也可以非常可觀。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任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