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7日
內地最早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惟經濟已率先開始復甦。數據顯示,內地今年首季經濟按年增長達18.3%,部分行業甚至錄得逾30%增幅,反映經濟已從谷底反彈。隨着疫苗推出,各地推動財政刺激措施,全球經濟逐步恢復,但這表示內地經濟有過熱的情況嗎?
毫無疑問,內地整體增長已回復至疫情前水平,惟復甦情況欠均衡。目前內地工業生產增長已超越過往水平,製造業投資及零售等需求仍未完全恢復,個別以往表現出眾的行業甚至出現輕微放緩。而消費市場仍面對勞動力市場壓力,截至2020年底,收入增長僅達到疫情前約八成。另一方面,縱然本地增長企穩、出口強勁等因素支持製造業投資回升,可是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利潤率受壓,或會抑制相關投資增長。
實際增長料低於潛在升幅
儘管經濟復甦的範圍持續擴大,我們預計,內地今年下半年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5.6%。經濟增長保持穩健,但低於疫情前的水平,不太可能導致嚴重的經濟過熱,實際增長率將有可能低於潛在增長率。
隨着內地經濟復甦,實質增長會否超過潛在增幅?筆者認為不會。
市場普遍認為,在勞動力減少和債務負擔加重的情況下,來年經濟的潛在增長將會顯著放緩。中國人民銀行預計,內地未來5年的潛在增長率將介乎5%至5.7%。然而,筆者相信隨着對教育及創新的投入,以及人均資本存量的大幅提升,潛在增長率將保持在6.5%以上。
首先,雖然面對人口老化問題,但隨着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取代退休人員,內地的人力資本事實上一直錄得升幅,預期在未來10年更穩步上揚,推動經濟潛在增長。今年內地大學畢業生人數料破紀錄達900萬,政府亦在「十四五」規劃中訂下於2025年前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至少增到11.3年的目標。
勞動力生產率2030年才到頂
因此,內地勞動力生產率估計至少要2030年才能達到峰值。此外,加大對醫療保健的支援、提高勞動力專業化程度等,亦有助推動勞動生產率增長。
其次,隨着更先進設備投入使用,投資開發或「資本深化」將可提高生產率。貿易緊張局勢或推遲投資決定,而焦點亦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因此資本投資在疫情之前出現大多為周期性的跌勢。
內地工人人均資本投資額仍落後於發達國家,但政府已開始再度重視工業部門,而且最近政策再次轉向產業升級,以及為民營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有利帶動投資增長。從追趕增長的角度而言,內地仍有能力繼續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且資本深化程度尚未達到峰值。
另外,中國的創新能力近年來快速增長,專利申請數目已超越美國,研發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達2.4%,與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2.5%的平均水平相當。內地在資訊及通訊科技方面迅速發展,目標在2025年前達到超過56%的5G技術國內普及率。內地數碼化的普及日益受到重視,亦意味其他行業生產率將有機會提高。
再者,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營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有助吸引更高質素的外資,以支援及補充國內創新增長。這也將推動內地與其他國家或地區達成投資貿易協議,有助對沖全球不明朗因素,並確保長期持續的技術發展。
我們預測,內地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30年前將超越美國,但要達到與美國相若的勞動力生產水平,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由於內地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可能仍低於其整體潛力,因通脹顯著上升而引發經濟過熱的風險不大。
短期內,政府仍須對恢復緩慢的行業增加支持,特別是深受疫情打擊的中小企;長期而言,內地需要透過刺激創新、加強人力資本開發、吸引更多投資等方式,培育增長動力,以支持可持續的增長。
作者為滙豐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兼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美復甦快但就業弱 |
上一篇: | 人生無常 買意外保險圖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