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月28日

張予涵 隨筆Fund享

慎防SPAC泡沫爆破

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最近在美國大行其道,燃起美股IPO市場一片火旺。然而SPAC這種高風險投資正趨泡沫化,本欄今期探討一下。

有留意SPAC熱潮的讀者都知道,SPAC在上市時並無業務,只是空殼公司,靠上市集資去收購目標公司,等於讓被購公司借殼上市。由於SPAC上市由資深投資者及管理精英做保薦人,即「搞手」,即使公司未有業務,憑藉這些搞手的號召力,吸引眾多散戶及機構投資者參與招股。

根據Mergermarket數據,去年有255家SPAC在美國上市,合共集資831億美元,遠超2019年的73家、155億美元的集資規模。

SPAC打破了私募股權投資的「大戶俱樂部」門檻。在過去,有潛質的私人公司往往成為私募基金的收購獵物,經過私募基金的培育、再融資安排,最終把公司上市。但公司在培育期的價值增長,已被私募基金中飽「私囊」,借上市獲利套現,公眾投資者難以像私募基金般,享有私人公司高速成長期的回報。

而SPAC上市集資進行收購的模式,與私募基金可謂異曲同工,以往只有大戶能獨享的投資機會,現在散戶也能參與其中。

SPAC也得到許多大戶及機構投資者的青睞,原因是私募基金的資本通常被鎖定一段長時間,屬流動性相當低的一種資產;反觀SPAC是上市公司,投資者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其股份,流動性遠比私募基金優勝。

專門投資SPAC的ETF也陸續推出,至今有3隻這類ETF在美國掛牌,分別是SPAK、SPCX及SPXZ(均為有關ETF的美股代號),其中SPXZ剛於本周二掛牌。這些ETF的管理風格不盡相同,SPAK屬傳統的被動型ETF,追蹤基準指數的表現;SPCX及SPXZ則屬於新興的主動型ETF。

雖然這類ETF推出時日尚短,仍可作為SPAC相對大市短期表現的參考。自去年第四季以來,SPAK錄得約18.8%回報,雖然稍不及納指的20.3%,仍顯著優於標指的13.9%回報。

SPAC雖有不俗回報(短期而言),但風險也很大,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公司上市時無業務,意味無往績及財務數據供投資者參考,只能基於對保薦人能力的信任,倘若保薦人收購眼光欠佳(即使收購要經股東批准),投資者所得回報可能頗低,甚至蒙受損失。

保薦人或為「交差」購低質資產

由於保薦人要在上市後24個月內,物色到收購目標並確定併購方案,否則要把資金發還股東,所以愈接近「死線」,對公司股價壓力愈大,猶如窩輪的時間值損耗,對高位買入股份的投資者尤為不利。倘若保薦人基於死線臨近,買入低質素資產「交差」,同樣有損股東回報。

SPAC熱潮興起於世紀疫症蔓延之時,大量私人企業急需流動性,加上疫情影響正常IPO運作(例如路演),上市要求低、程序簡快的SPAC模式正好提供財源,市場流動性泛濫也催谷SPAC的炒風。筆者估計在流動性泛濫下,SPAC熱潮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但過量資金追逐高質收購目標,泡沫化嚴重,爆破風險不容輕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