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
公用事業企業給你什麼印象?半政府?鐵飯碗?還是收息股?公用事業包括電力、燃氣、水務、垃圾處理、公共交通運輸、電訊等,一般受政府監管,甚至由政府擁有。疫情為世界各國經濟帶來沉重打擊,疫情中公用事業在不同的國家發揮了經濟民生支柱的作用,自身也加速了數碼轉型。在新常態高速發展下,公用事業與政府及其他相關企業進一步多方合作,可邁向智慧城市、改進社會。
疫情突顯重要角色
今次的疫情突顯了公用事業企業對社會的重要角色,它們致力維持可靠服務,維護公眾安全。由於業務相對較穩定,公用事業企業在經濟下滑時能起着保障就業的作用,維持大批前線員工的僱用,穩定社會。疫情中,中國內地及台灣不少公營電廠都減緩電價助穩住經濟,對用戶採取欠費也供電的做法。
很多公用事業企業都是ESG的倡導及實踐者,為社會環保減碳作出舉足輕重的貢獻。公用事業更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中堅分子,對社區有需要協助的社群,出錢出力。不少公用事業企業也是上市公司,由於資產龐大,常擁有自然壟斷的優勢,公用股常被當作投資者的保本收息股,甚至在經濟衰退時,起着避難股的作用,為廣大投資者提供穩定的股息收入。
疫情促進公用事業企業創新變革,促使遠程工作、分A/B更等上班安排、加速自動化數碼化,以機械代替人手處理工作,例如用無人機巡查戶外偏遠地區的設備、用遠程鏡頭加AI分析照片監測人們較難到達的設施、用AI圖像監督工程施工質素等。
數碼化另一重大領域是提升顧客體驗。英國燃氣突破性地只用了82天,透過跨部門團隊設計及推出一項嶄新的顧客流動應用,包括付費、家居服務選購、在英國能源行業首次使用Apple Pay及Google Pay、智能表數據即時10秒內視像顯示分析等。
疫情以外,公用事業企業面對跨行業競爭對手帶來的挑戰,如電動車的急速擴展,太陽能技術的普及等。要保持增長,公用事業需發展創新業務。近年一些新業務領域包括對市民大眾的網購平台、生產設施或材料供給同行業的其他供應者、新能源的業務開發如氫氣,再生能源的投資、透過客戶大數據衍生的生意、在交易平台出售能源儲備、為電動車提供充電方案等。內地華潤集團透過它的能源與零售業務,在加油站交付網購貨物,為客戶放到車尾箱,讓駕駛者享受零接觸購物。
外部協同促進創新
新常態創新不單來自企業內部思維,更需要外部協同合作。公用事業企業與政府、其他行業的商業機構合作,可以促進社會創新轉型。在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的Smart Grid Innovation Network(SGIN)項目由西門子、該省電力公司及大學聯合建造一個智慧電網實驗場(Lab),公開初創公司設計及測試它們的創新智慧電網產品,亦協助它們在市場推出及推廣。
台灣政府聯手日本東京電力與東京瓦斯建立「節能展示屋」,結合水、電、氣三表合一的創新計量系統,無線傳輸整合,進行住戶全面能源使用大數據分析。旋轉測試平台可模擬房屋座向與不同太陽方位對建築的影響,作出節能建築的研究測試。
紐約初創公司LO3 Energy與西門子合作發展由區塊鏈支援的微電網(microgrid),用戶能夠把他們家中太陽能板產生的電力放到微電網,進行點到點交易(peer-to-peer),而不影響主電網。
Google與推動能源企業數碼化的美國公司Bidgely合作,設計讓家居用戶可以透過智能聲控查詢自己的能源使用詳情,以及處理公用事業服務。
不少歷史悠久的公用事業都面對資深員工的退休潮、青黃不接的挑戰,知識經驗的傳承是一大挑戰。澳洲最大規模的石油與天然氣生產公司Woodside Energy,運用了人工智能將工程師在過去30年的經驗智慧,從文件報告中讀取分析,新晉的工程人員在Chatbot發問,系統篩選出精煉答案,總結經驗。
公用事業企業要吸納新時代的人才,亦需加快職業發展,建立開放文化及平台來融合不同年代的員工才能。數碼轉型、創新業務及對外合作的大方向都需要新生代的觸覺與資深專才的行業智慧結合。只須成功轉型,公用事業也可成為增長股。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金銀醞釀技術回調壓力 |
上一篇: | 教育創新 減少「預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