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
近日翻看一些有關香港兒童快樂及幸福感的調查及報告,不難發現香港兒童無論在遊戲時間與幸福感都有所欠缺。有感兒童及青少年平日上課要面對繁重的功課作業、課堂後密密麻麻的補習班和興趣班,他們需要的遊戲時間好像被忽略了。此外,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亦因為居住環境及資源貧乏,遊玩時間更為不足。如果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議,兒童每天需要一小時的遊玩時間,香港兒童小小年紀彷彿已經失去「童年」。就算在遊戲期間,家長往往會積極介入指示正確玩法、教導致勝竅門,未能由孩子們主導「如何玩遊戲」。
另一研究顯示,香港12歲及10歲兒童的「整體主觀幸福感」,相比其餘參與研究的35個國家或地區,排名分別是包尾及尾二。在15個生活範疇滿意度中,香港兒童在「課餘時間運用」及「獲成人聆聽」得分亦偏低,可見兒童缺乏對時間運用的自主性,加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壓力,自己的聲音未能得到大人的回應,從而減低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心理健康亦會受到影響。
香港大多主流學校因為要趕進度、追課程,傾向採取高控教學模式,配合大量工作紙及預設材料,在30至40分鐘內把課程內容高速教給學生,令師生關係充斥着壓抑和壓力。要一個怎樣的教育變革,才可以扭轉這個局面?改變能否從學前教育開始?大人們有否聽到孩子對遊玩的渴求,讓孩子多儲起一點點快樂,學習以正面的心態迎接長大後各種不同挑戰?
自由遊戲提高彈性思維
德國有研究指出,自由遊戲(Free play)能培養孩子彈性思維,以應付不斷變化的形勢及環境。要知道,孩子長大後需要面對各式各樣的環境和生活考驗,因此這些不能在正規學術課程中所教授的技能,卻是對成長十分重要的養份。
不要以為外國的月光特別圓,只有歐美的教育制度才能容得下這種自由遊戲的教學模式。其實中國已經推行了一些教育創新,「安吉遊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僅給國內學前教育帶來變革,在過去十多年也得到德國、美國、加拿大等眾多歐美國家推崇。「安吉遊戲」是浙江省安吉縣幼兒遊戲教育的簡稱,在2014年獲得中國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更指定安吉縣所有幼兒園統一使用這種教育方式,積極推動全縣學前教育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安吉遊戲」創始人程學琴女士於2000年在安吉縣提出「讓遊戲點亮孩子的生命」的觀念,把遊戲自主權還給幼兒,透過想像和創造,讓他們不斷探索未知,突破自我,發展個性。玩什麼、怎樣玩,全部由孩子自己決定,讓他們在自主的「真遊戲」中獲取經驗,學習面對困難,以及想出解決困難的方法,發揮最大潛能。
遊戲中並沒有預設意願,老師們只是為孩子提供遊戲的材料和安全的環境。他們可以在遊戲中任意組合、搭建、探究更多可能性。透過不同材料如竹竿、石頭、木板等具挑戰性的遊戲材料,給予孩子鍛煉的機會,創造遊戲想像空間,滿足探險願望和發展需要。
「安吉遊戲」的理念是:遊戲沒有既定目標,也沒有成功與失敗的標準,看重的是孩子在遊戲中會遇到哪些困難,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困難;Let Children Play(讓孩子玩)、Let Parents Observe(讓家長觀察)、Let Educators Rethink(讓教育者重新審視)。
師長學懂放手成為觀眾
放手讓孩子自我探索,相信是對家長和老師的最大挑戰,因為孩子的安全、秩序的控制、學習的進度,通通都是令人擔心的議題。但在「安吉遊戲」的倡導中,家長和老師擔當了觀眾的角色,在遊戲後鼓勵孩子表達和分享參與過程與結果。在沒有預設的情況下,這種意識形態的轉變和行為方式的變革,是需要勇氣和智慧去轉化成行動。值得高興的是,香港已有20間先行幼兒教育機構將「安吉遊戲」的理念和教學特色融入課程之中,讓孩子從遊戲中成長。
期待這樣的教育創新可以在香港更加普及,並有機會讓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到更多自主遊戲、歡樂遊戲的空間。香港正正有一群有心人以「安吉遊戲」作為藍本,透過竹這種環保物料,在戶外空間構建兒童竹園(Children's Bamboo Park),讓孩子有機會在遊戲中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在減少「預設」的前提下發掘快樂元素,培養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力量面對成長的挑戰;仁人行動將繼續為讀者跟進兒童竹園的各項進展。
作者謝家駒為仁人學社聯合創辦人;
馮思敏為仁人行動Impact Partners成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公用事業新常態轉型 |
上一篇: | ACT購家樂福被拒 國民命脈須保護 |